第49章 路遇法华

于是,夕阳如血,洒满了这条古老而寂寥的石板路,将行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法华和尚,身披一袭袈裟,步伐稳健,面容慈悲,缓缓走到王卓群面前。他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烦恼与纠葛,轻声报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施主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愿佛光指引您的道路。”

小主,

王卓群闻听此言,不由得微微一愣,眉头轻蹙,心中涌起一丝不解。环顾四周,这古道旁并无他人,显然,这位和尚是专门向他发问的。他随即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随口回道:“从来处来,去去处去,人生不过一场漂泊,何处是家,何处非家?”

法华和尚闻言,目光更加柔和,嘴角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仿佛是对王卓群的回答既在意料之中,又带着几分期待。“那何为来处,何为去处?施主可曾细细思量?”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如同春风拂面,却又能直击人心最深处的柔软。

王卓群闻言,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略一沉吟,似乎在脑海中搜寻着最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来处为父母之恩,养育之情,那是生命的起点,灵魂的港湾;去处则为红尘万丈,江湖路远,那里有梦想与挑战,也有爱恨情仇。然而,无论是来处还是去处,都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均非心灵的最终归宿。”

法华和尚听后,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继续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引导与启迪:“那施主心中,何为真正的归宿?在这茫茫红尘中,何处能让您的心灵得以安宁,寻得那份超脱与自在?”

是啊!茫茫红尘,何处为家?王卓群一时之间,心中五味杂陈。他抬头望向天边那抹即将消失的残阳,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息。过往的江湖经历,母亲的殷切期盼,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让他一时难以自拔。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世间所有的纷扰都吸入胸膛,然后缓缓吐出,试图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听了王卓群的回答后,法华内心不禁泛起一阵涟漪,暗道:此子真乃天生慧根,言辞间流露出的佛性与悟性,仿佛能穿透尘世的迷雾,直击人心最深处的宁静。若是投身佛门,历经岁月磨砺,他日必能修成正果,成为一代德高望重的高僧,普渡众生,引领无数迷途之人走向光明。

然而,世事无常,命运弄人。王卓群偏偏是家主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敌人,这份宿命般的对立,如同不可逾越的天堑,将他与法华分隔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若非如此,法华与王卓群定能把酒言欢,探讨人生哲理,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挚友,共同书写一段段快意恩仇、肝胆相照的传奇。

思绪纷飞间,法华缓缓开口,以平和而深沉的语调向江逸侠问道:“施主所言,字字珠玑,富含佛理,令人叹为观止。只是在下心中尚有一惑,关于‘归宿’二字,施主可有更深层次的见解?”法华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仿佛是在探寻一个能解开世间所有谜团的钥匙。

王卓群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那笑容中既有对世事的洞察,也有对未知的坦然。他轻轻回道:“归宿?此二字于我而言,或许是心灵的栖息地,是历经风雨后仍能寻得的一片宁静之地。但每个人心中所求不同,大师认为何为归宿呢?”

可是,法华大师的脸色却突然变得阴沉,那双平日里充满慈悲的眼睛此刻竟闪烁着令人心悸的凶光。他身形一晃,如同鬼魅般急速向后退去,手中不知何时已紧握一柄寒光闪闪、雕龙刻凤的禅杖,整个人气势陡变,仿佛从一位慈悲为怀的僧人瞬间化身成了怒目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