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虽寿百岁,犹为夭也

若是抛去残忍的一面。

以前的文守仁,倒也算是一个合格的院长。

在他刚刚继任院长之职的前几年,一直尽心尽力。

传道授业,解惑答疑,致力于言传身教。

他以身作则,约束学子的行为,注重学子的道德修养。

他也并不吝啬,为稚子启蒙。

学子家中若有困难,他会尽力相帮。

守仁二字,是将他养育成人,如师如父的老师为他起的名字。

他的前半生,也一直恪守遵行。

然而,是什么让他发生了改变呢?

让他拥有了残忍而极端的想法,让他抛弃从前坚守的信念,投入洛神教的门下?

事情总有起因。

文守仁虽满腹经纶,一生却没有考取功名,只是守着江州书院,守着老师临终前的托付。

这同样是他的理想。

他不做官,只想让书院的学子做大官。

让江州书院的学子,位列朝堂,乃至坐上首辅,统御百官,才是他的愿望。

别人或许不理解,但他自有坚持。

试想一下,若朝堂的三省六部,皆是出自于江洲书院,他这位院长的分量该有多重?

可比皇帝乎?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巴掌,一年接着一年,一次接着一次,打得他头昏脑涨,直至面目全非。

整整十年过去,竟无一人得三甲?

书院上下,竟是废物不成?

更令他气愤和不解的是,有位学子因考不上功名,趁着酒劲,竟当众指责他这个院长昏庸无能。

就连曾经受他启蒙的学子,提及此事,反而自感羞愧,直言恐一生将毁。

自己考不上与他何干?

简直荒谬至极!

可他依旧痛定思痛。

于是,在永泰五年,四十五岁的文守仁,决定改变思路。

他前往长安,拜访昔日好友,当时的礼部侍郎张怀。

目的也很简单, 想为门下一学子,争取一功名。

宏图伟业都是从第一步开始,先将第一枚棋子插在朝堂,未来才能更好的落子。

张怀并未拒绝,甚至主动为他牵桥搭线,联络上了当时的吏部侍郎魏衢。

魏衢说,看在张怀的面子上,他可以答应,给那位学子一个机会。

但前提是,文守仁需要孝敬五万两白银,作为疏通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