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招贤令

身旁挚友苏文轩轻拍他的肩膀,低声道:

“你这家伙,此去北地,艰险重重,你当真决定了?”

欧阳镜回望挚友,目光炯炯:“文轩,你我多年求学,不就盼着能为国效力?如今机会在前,纵有千难万险,亦不能退缩。”

一时间,书院内报名之声此起彼伏。有热血激昂的青年,高呼:

“国难当头,吾辈当挺身而出!”

也有沉稳内敛之士,默默整理书卷行囊,眼神中透着决绝。

山长看着踊跃报名的学子们,欣慰颔首,眼中却又有一丝隐忧。

他深知北地之路,荆棘满布,但为了家国未来,不得不送这些年轻的希望踏上征程。

更重要的是,这也的确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一旦他们成功的度过一年期限,想必收获,也是不可多得。

世人皆晓,治国安邦需良才,而良才之育,非囿于书斋、溺于经史子集可得全功。

今朝堂之上,诸多政令虽立意高远,却时有难以落地生根之虞;

各级官吏,不乏饱学之士,然实操之时,常陷入纸上谈兵、与民生脱节困境。

细究根源,在于施政者缺了那股子源自民间、亲尝疾苦的烟火气。

北地,饱经沧桑的疆土,恰是最严苛的试炼场,也是最鲜活的民生课堂。

于寒门学子而言,出身微寒让他们略晓百姓日常之难,却未曾深度洞悉困境全貌;

富家子弟虽通典籍、擅文采,生活优渥却使他们与底层的艰辛隔了一层纱幔。但当他们齐聚北地,一切隔阂将被打破。

初至北地,满目荒芜会给他们当头一棒。

在村落里,他们会看到破旧不堪的茅屋,寒风呼啸着穿透缝隙,屋内老幼瑟缩一团,仅靠几堆枯草勉强取暖;

田间,干裂的土地纵横交错,稀疏的麦苗在风沙中奄奄一息,农夫们望着天,眼中满是绝望与无助,辛苦一年的劳作或因一场天灾便付诸东流。

小主,

学子们亲自动手,帮着百姓修缮房屋,一块石头、一把泥草,磨破双手才知安居不易;

跟着农夫下田,一锄头、一畚箕,累弯了腰才懂稼穑之艰。

参与水利修建时,他们要勘测地形,在崎岖山间攀爬。

荆棘划破肌肤,烈日晒脱层皮,方能精准选址,明白水流走向关乎千户万家的生计;

组织商贸市集,为了几文钱的差价与商贩讨价还价,周旋于各族商人之间,了解供需平衡的微妙,知晓互通有无才能盘活经济。

与百姓朝夕相处,聆听他们的家长里短,那些质朴的诉求、简单的悲欢,化为心底最真实的民情。

待日后重回科举考场,笔下文章不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空洞高谈阔论家国天下。

他们能依据北地的实践,阐述如何精准施策,让荒田变沃野;

如何优化税赋,既充盈国库又不加重百姓负担;

如何整饬边防,保一方安宁又促区域发展。

朝堂之上,若有幸为官,也因这段北地历练,决策时多几分审慎,执行时多几分执着。

政令从“空中楼阁”变为“利民良方”,真正做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亲身所获,为家国昌盛铺就坚实之路。

台上山长的一番话,让许多人更加珍视了此次的机会。

可以说有条件的,基本上都不会退缩,就是去北地,哪怕是最基层也是需要门槛的。

最低的门槛,没错,就是秀才。

可以说,只要是身具秀才功名的,都能够前去北地建功立业一番。

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如何把自己手中的路走顺走通,走出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就看个人的能力而言。

等到张时安他们赶到出院的时候,刚好,报名的时间快要截止。

第一时间,把三人的名字报了上去,这才有空闲,与同窗们,互相寒暄。

特别是金铭轩那家伙,鼻孔朝天哒哒哒的跑过来,开口就是炫耀。

他这次,可是他们当地的案首,牛坏了。

“哼,看看,你这家伙只要不在,谁能阻挡小爷登顶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