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萼贞魂:红姑娘本草传奇(上卷)

红萼贞魂:红姑娘本草传奇

楔子

残秋霜染燕山麓,野径斜穿草木疏。昌平郊外的姑娘台畔,每至寒深,便有串串红萼裹着圆实,如笼中藏烛,在枯草丛中燃得热烈。当地老辈人说,这红果是贞魂所化,含着一股清冽之气;药人则称其为“瓜囊”古种,能解喉间急难。风过枝摇,红萼簌簌作响,似少女低语,又若本草轻吟——这株兼具音讹渊源与贞烈魂魄的草木,便在口耳相传的故事与山野实践的智慧中,酿就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本草传奇。

上卷

第一回 贞女殉情崖生草 野老尝实解喉疾

明万历年间,昌平之地山清水秀,却也藏着权贵跋扈的阴影。城中黄氏有女名红红,年方十六,貌若初绽桃花,性如崖上青松,既通女红,亦识草木。其父为乡中郎中,红红自幼随父采药,熟知山间百草性味,常帮着整理药篓、熬制汤药,乡邻皆赞其慧黠仁善。

彼时昌平守将之子见红红貌美,欲强纳为妾。那纨绔子弟素来横行乡里,百姓敢怒不敢言。红红得知后,宁死不从,哭告父母:“女儿此生,宁为洁玉碎,不为浊泥污。”其父叹息无措,母则终日以泪洗面。三日后,那权贵派家丁上门强抢,红红趁乱挣脱,直奔城郊西山崖。家丁紧追不舍,红红立于崖边,望着脚下云雾缭绕的山谷,高声道:“我黄红红,生不能守贞洁,死当为山灵护一方!”言罢,纵身跃下。

家丁见状大惊,仓皇回报。次日,红红父母与乡邻寻至崖下,却见姑娘殉情之处,生出一丛从未见过的青草。其茎纤细,叶呈卵形,顶端缀着青绿色的小囊,恰似未熟的小瓜。众人感红红贞烈,遂将此崖命名为“贞女崖”,那片草丛也被小心翼翼呵护起来。

春去秋来,转眼岁余。贞女崖下的青草已然蔓延,青囊渐次转红,如点点胭脂,在风中轻晃。一日,乡中张老汉因深秋风寒,咽喉肿痛难忍,水米难进,连呼息都带着灼痛感。其子寻遍附近郎中,汤药服了数帖,皆无起色。张老汉自觉性命难保,挣扎着来到贞女崖下,欲向红红魂魄祷告,求速解脱。

恍惚间,他见崖边红囊串串,晶莹可爱,喉间干渴难耐,便摘了一颗,剥开红萼,将圆实送入口中。初尝之时,微苦带酸,津液顿生;咽入腹中,一股清冽之气直窜喉间,原本灼痛之感竟渐渐舒缓。张老汉又摘了数颗,连肉带汁咽下,不多时,竟能开口说话。他又惊又喜,连忙告知乡邻,称红红魂魄所化之果能治喉疾。

消息传开,乡邻纷纷前来采摘。有人咽喉不适,摘几颗鲜食;有人将红果晒干,存于罐中,遇疾则煎水服用,无不应验。红红之父黄郎中见此果疗效奇特,便潜心研究其性味,发现其性寒,味酸苦,入口能清咽利喉、清热解毒,与古籍中记载的“瓜囊”特性隐隐相合。他将此果纳入自家药单,用于治疗风热咽痛、肺热咳嗽等症,疗效甚佳。只是乡邻感念红红,皆称其为“红姑娘”,久而久之,这名字便在口耳间流传开来,反倒少有人提及“瓜囊”古名。

第二回 音讹流转传芳名 瘟疫突至显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