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流萤虫·萤光星

第一节:萤光寂灭:黑暗的稻田

M27星球月球区的腹地,一片绵延万亩的稻田,曾是夜间最浪漫的“萤光海洋”。这里紧邻月球轨道,受地月引力影响,昼夜温差高达20℃,白天光照充足,夜晚清冷静谧,独特的气候让这里成为优质“月痕稻”的主产区——稻穗饱满,米粒晶莹,带着淡淡的月光清润感。而真正让这片稻田成为传奇的,是稻田间纵横交错的水沟里,千万年来栖息的流萤虫。

叶云天站在田埂上,晚风拂过金黄的稻穗,掀起层层麦浪,可他的目光却落在脚下浑浊的水沟里,心中满是怅然。他想起母亲曾给他讲过的故事:这片稻田是她的故乡,也是流萤虫的天堂。千万年前,从萤光星迁徙而来的流萤虫,与水沟中的萤藻形成了生死与共的共生关系。

流萤虫是源自萤光星的水生昆虫,成虫体长不足1厘米,通体呈温润的淡黄色,如同凝结的月光,翅膀薄如蝉翼,翅脉清晰如纱,夜间能发出淡绿色的微光,光点忽明忽暗,如同呼吸的星辰;而它们的幼虫,通体透明,只有头部的复眼呈淡红色,完全依赖水沟中的“萤藻”生存——萤藻是一种能发光的浮游藻类,通体晶莹剔透,细胞内富含荧光素,夜间散发着柔和的蓝光,既能为流萤虫幼虫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含量达40%)和脂肪(含量达25%),还能通过共生作用,将荧光基因传递给幼虫,赋予它们成年后发光的能力。

全盛时期,每到夏季的夜晚,稻田上空就会被流萤虫的微光笼罩。成虫们在稻穗间飞舞,成千上万的光点交织成网,随晚风起伏,如同散落的银河坠入人间;水沟里,萤藻的蓝光铺满水面,如同蓝色的丝带蜿蜒穿梭,幼虫在藻丛中穿梭,发出的淡绿色微光与蓝光交织,水下与空中的光芒呼应,整片稻田都变成了梦幻的萤光世界。

当地的农民们习惯了在萤光中劳作、休憩,傍晚时分,他们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流萤虫围绕着他们飞舞,照亮脚下的路;孩子们则追逐着流萤虫,将它们放进透明的玻璃瓶,当作天然的“小灯笼”,玻璃瓶里的微光映着笑脸,是童年最温暖的记忆。叶云天的母亲就曾说过,她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和伙伴们比赛谁收集的流萤虫更亮,那些萤火虫的光芒,是她童年最璀璨的星光。

可如今,当叶云天团队的越野车驶入这片稻田时,夜晚的黑暗中,只剩下稻田的轮廓和远处村落的零星灯火,再也见不到那熟悉的点点微光。

白天的稻田看似正常,金黄的稻穗饱满,随风摇曳,散发着成熟的稻香,一派丰收的景象。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田间的水沟浑浊不堪,水面漂浮着一层淡淡的白色泡沫,泡沫边缘泛着诡异的蓝紫色,那是除草剂残留的痕迹;水色发灰,如同稀释的墨汁,看不到任何水草或浮游生物的踪迹,连鱼虫的影子都没有。水沟两岸的泥土板结坚硬,用手一捏就碎成粉末,只长着零星的耐污杂草,叶片发黄,与记忆中清澈见底、水草丰茂、鱼虾成群的水沟判若两人。

“队长,你看这水沟,一点生机都没有。”小陈蹲在水沟边,用树枝拨开水面的泡沫,底下的水浑浊黏稠,拉出细细的丝状物,散发着淡淡的化学药剂气味,刺鼻又沉闷,“我刚才走访了村里的老杨,他说这几年为了除杂草,省事儿,他们用了一种叫‘百草净’的强效除草剂,喷完之后,水沟里的稗草、水葫芦是死了,但其他东西也都没了——鱼、虾、水草,连以前晚上发光的水藻都没了。”

林溪拿出“水净-Ⅶ型”水质检测设备,打开采样口,将探针深入水沟中。水样被吸入设备后,屏幕上的数值快速跳动,最终定格在一组刺眼的红色数据上:“pH值:5.8(偏酸,正常水体应7.0-8.0);溶解氧:2.1mg/L(极低,流萤虫幼虫生存需≥6.0mg/L);除草剂残留(百草枯衍生物):0.3mg/L(超标15倍);萤藻数量:0 cells/mL;重金属含量:轻微超标。”

“除草剂不仅杀死了杂草,还彻底摧毁了水沟中的萤藻。”林溪的语气凝重,将检测报告递给叶云天,“萤藻是流萤虫幼虫唯一的食物来源,而且幼虫的发光能力和生长发育都依赖与萤藻的共生。没有萤藻,幼虫无法获取营养,也无法激活荧光基因,就算成虫产下卵,幼虫也会在几天内饿死,或者无法完成变态发育,直接夭折。”

叶云天眉头紧锁,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手腕——还有三个月,他就满四十岁了。最近这段时间,他总觉得夜间体温有些异常,偶尔会感到皮肤下有微弱的灼热感,尤其是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这种感觉更明显。他一直以为是连日奔波劳累导致的,没太在意,但此刻站在这片失去萤光的稻田里,那种莫名的灼热感又悄然浮现。

团队在稻田周边展开了全面排查,走访了二十多户村民,拼凑出流萤虫消失的完整时间线:五年前,“百草净”除草剂开始在当地大规模推广,价格低廉、除草效果好,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人工除草;当年夏季,村民们就发现流萤虫的数量明显减少,夜晚的萤光变得稀疏,水沟里的蓝光也淡了许多;三年前,村民们几乎看不到水沟里的萤光,也听不到幼虫游动的细微声响,孩子们再也收集不到足够的流萤虫;到现在,只有在稻田边缘的几处废弃水沟(未喷洒除草剂)里,还能找到少量成年流萤虫。

小主,

经过三天的红外探测和地面搜寻,团队最终在三处废弃水沟和一片杂草丛中,统计出流萤虫的存活数量:112只。它们大多躲在废弃水沟的石缝中,或是稻田边缘的杂草丛里,成虫的翅膀失去了往日的温润光泽,变得干枯发暗,飞行缓慢而笨拙,偶尔煽动翅膀,也只是低空盘旋几圈就落下;眼神呆滞,对周围的动静反应迟钝,完全没有繁殖期应有的活跃。

林溪采集了几只成虫的样本,带回临时营地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显微镜下,流萤虫的体内组织呈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卵巢和精巢都处于萎缩状态,没有发现任何成熟的卵或精子。“它们的生殖系统已经退化了。”林溪对着检测报告叹气,“长期缺乏萤藻提供的特殊营养,成虫的繁殖能力完全丧失。成虫的寿命只有一年,现在这112只,都是最后一批成功孵化的个体,再过一年,它们就会自然死亡,流萤虫这个物种,就会在M27彻底消失。”

“必须找到萤光星,找到萤藻的培育方法和替代除草剂的方案。”叶云天看着窗外漆黑的稻田,语气坚定,“流萤虫幼虫的食藻基因,是我们唯一的线索。”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夜间的灼热感似乎越来越强烈,甚至让他感到一丝眩晕。

林溪立刻行动,从村民老杨提供的一份保存完好的流萤虫幼虫标本(是老杨孙子多年前收藏的,一直放在冰箱里)中,提取了食藻基因片段。这种基因片段是流萤虫幼虫识别和消化萤藻的关键,带有明显的共生特征,碱基序列中包含一段与萤藻荧光素合成相关的编码。

将这段基因输入星际联盟数据库后,匹配工作很快有了结果。仅仅一天后,匹配成功的提示音就在实验室里响起:

“星球名称:萤光星;坐标:银河系旋臂内侧,赤经08h15m,赤纬+12°30′,距离M27约9000光年;生态类型:地表遍布淡水水沟和湖泊,水体中富含萤藻,夜间水面发光,流萤虫的近亲‘萤光虫’在此繁衍生息;核心特征:水体pH值稳定在7.5-8.0,溶解氧充足,萤水族通过生物方法维持生态平衡,无化学污染;匹配基因相似度:98.5%,食藻基因与共生编码完全一致。”

数据库资料显示,萤光星是一颗被“萤光水体”覆盖的星球。这里的水沟和湖泊星罗棋布,水体中萤藻遍布,夜间发出柔和的蓝光,将整个星球映照得如同仙境。萤光虫与萤藻形成了完美的共生关系,幼虫以萤藻为食,成虫则帮助萤藻传播孢子;而当地的萤水族,是与萤光虫同源的智慧生物,掌握了与萤藻共生的智慧,从不使用化学药剂,而是通过“生物制衡”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一千万年前,萤光星遭遇气候突变,部分区域持续干旱,水体缩减,流萤虫的祖先(包括萤水族的一支)乘坐星际漂流舱迁徙,最终抵达M27的稻田水沟,在这里定居繁衍。数据库中还提到一个模糊的传说:萤水族的一支为了适应M27的人类社会,逐渐隐去了自身的萤光特征,将基因融入人类血脉,成为“荧天使”,但具体记载已残缺不全。

“准备出发。”叶云天下达指令,“小陈,检修‘云月号’飞船,重点检查水体样本采集设备和藻类培养箱;林溪,带上水体净化设备、藻类培养工具、农业技术采集设备;其他队员,准备足够的实验耗材和应急物资,我们三天后出发。”

出发前夜,叶云天给母亲打了一个通讯视频。屏幕里,母亲的头发已经染上白霜,但眼神依旧温和。“天儿,你在月球区的稻田?”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那里的流萤虫,是不是……已经很少了?”

“妈,你怎么知道?”叶云天有些惊讶。

“我小时候就在那里长大,怎么会不知道。”母亲笑了笑,眼神飘向远方,“流萤虫是有灵性的,它们的光,是大地的呼吸。对了,你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觉得哪里不舒服?”

叶云天想起夜间的灼热感,随口答道:“没事,就是有点累,可能是跑的地方太多了。”

母亲的眼神暗了暗,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叮嘱:“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有些事情,到了该知道的时候,自然会知道。”

挂了视频,叶云天有些困惑,但连日的疲惫让他无暇多想。他不知道,母亲的话语里,藏着一个埋藏了几十年的秘密,一个与他即将到来的四十岁生日,与这片稻田的流萤虫,都息息相关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