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火星·赤沙光伏

“这是我们目前最先进的‘硅基储能电池’,采用的是第三代纳米硅材料,储能密度已经达到了我们技术的极限。”卡隆指着那些电池,语气中满是无奈,“但即便如此,它的储能效率也只有60%,而且无法承受赤沙星剧烈的昼夜温差。白天,光伏基地的发电量足以供应整个赤沙星的需求,甚至还有30%的富余,但这些富余的电能无法被有效储存,只能通过电阻器消耗掉,这简直是对能源的暴殄天物;到了夜间,没有日照,储能电池只能支撑3小时的基础供电,之后大部分区域都会断电,工厂停工,居民生活受限,连基本的照明都成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让我们头疼的是饮用水问题。赤沙星没有液态地表水,居民的饮用水只能通过电解两极冰盖获得。但电解冰盖需要消耗大量电能,每生产1吨饮用水,就要耗费500千瓦时的电,这相当于赤沙星一个普通家庭三个月的用电量。我们能发很多电,却留不住、用不好,连最基本的饮用水都要靠浪费能源来获取,这简直是一种讽刺。”

叶云天沉默着,心中对火星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火星的光伏技术确实先进,太阳能资源也极为丰富,但缺水和储能技术的短板,就像两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让火星人类空有强大的发电能力,却陷入了“有电用不了、有水用不起”的死局。这种明明拥有宝藏却无法有效利用的无奈,比资源匮乏本身更令人绝望。

当天傍晚,卡隆带领叶云天团队前往火星赤道地区的干涸运河遗迹——赤水河遗址。越野车行驶了约两个小时后,一片宽阔的河谷出现在眼前。站在高处望去,一条宽阔的河道在红色沙地上蜿蜒延伸,长达数百公里,最宽处可达5公里,河道两侧的岩石被远古水流冲刷得光滑平整,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水蚀纹路,依稀能看出当年河流奔腾不息的景象。

但如今,河道早已干涸,只剩下厚厚的红色沙尘,沙尘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连绵的沙丘,覆盖了曾经的河床。远处的河床上,还能看到一些火星古代文明的建筑残骸——残破的石质墙体、半埋在沙尘中的圆柱、刻有古老纹路的石板,这些遗迹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荒凉,透着无尽的沧桑与悲凉。

“这里曾是赤沙星的母亲河,名为‘赤水河’,千年之前,河水滔滔,滋养了两岸的文明。”卡隆的声音带着一丝悠远的伤感,目光凝视着远方的遗迹,眼神中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但随着赤沙星磁场消失,大气层逐渐稀薄,太阳风带走了地表的大部分水汽,赤水河也慢慢干涸,只留下这些遗迹。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建立起辉煌的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现在,我们连维持基本生存的水资源都难以保障。”

叶云天看着眼前的干涸运河,心中感慨万千。每一颗星球的文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当赖以生存的资源耗尽,再辉煌的文明也会陷入困境。火星的今天,或许正是许多星球文明可能面临的未来,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推动星际合作、共享技术的决心。

回到火星的能源中心,叶云天团队与卡隆及火星的核心技术专家们召开了合作会议。会议室内,三维全息投影清晰地展示着火星的能源数据、水资源分布、光伏基地现状、储能技术瓶颈等信息,气氛严肃而沉重。火星专家们大多面色凝重,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也带着一丝不确定——他们已经尝试过无数种方法,对于外来文明的技术援助,既渴望又担忧。

“卡隆长老,各位火星的朋友。”叶云天站起身,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火星专家,语气沉稳而坚定,“M27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面临过与火星相似的困境——我们的火球区昼夜温差达120℃,水资源分布不均,储能技术落后。但我们通过与绿脉星、地核星等周边文明的合作,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案。结合火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光伏-储能-节水’三位一体互补方案,希望能帮助火星打破目前的死局。”

他抬手,全息投影上立刻切换出方案的详细图文介绍,叶云天逐一进行讲解,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

“第一,解决储能难题。M27将无偿共享‘光核矿石储能技术’。”叶云天的话音刚落,技术组成员便从随行的设备箱中取出一个拳头大小的深蓝色矿石,矿石表面闪烁着微弱的幽蓝色光芒,质地坚硬,入手微凉。“这就是光核矿石,产自M27的合作星球地核星,它的内部含有特殊的能量粒子通道,具有极强的能量储存能力和稳定性。我们的技术可以将白天光伏板产生的电能转化为高能粒子,储存在光核矿石中,储能效率高达90%,远超你们目前60%的硅基电池;而且它能承受-100℃至150℃的极端温差,完全适应火星的昼夜环境,不会出现任何性能衰减。”

他走到全息投影前,调出一组数据模型:“一块立方米大小的光核矿石,储存的电能可达10万千瓦时,足以供应火星一个中等城市(约50万人口)12小时的用电量。我们计划在赤沙光伏基地周边建立十座光核储能站,每座储能站配备1000块立方米级光核矿石,白天储存富余电能,夜间持续释放,彻底解决火星夜间供电不足的问题,让工厂可以24小时运转,居民生活不再受断电困扰。”

卡隆和火星专家们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他们纷纷围拢过来,仔细观察着那块光核矿石,有人伸出戴着手套的手轻轻触摸,能感受到矿石内部传来的微弱能量波动;有人拿出便携检测仪器进行扫描,屏幕上显示的能量密度数据让他们瞳孔骤缩。一名头发花白的火星能源专家激动地问道:“叶云天指挥官,这种技术真的能实现90%的储能效率?而且能在赤沙星的昼夜温差中稳定运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千真万确。”叶云天点头,语气肯定,“M27的火球区环境与火星相似,我们的光核储能站已经在那里稳定运行了五十年,经历了无数次极端温差考验,从未出现过任何故障。我们带来了小型光核储能装置的样品,今晚就可以进行实地测试,让你们亲眼看到它的性能。”

“第二,解决光伏板清洁与节水问题。”叶云天侧身,示意身旁的绿脉星根须星人古榕向前一步。古榕的外形与人类有明显区别,他的皮肤呈深绿色,表面有细密的叶脉纹路,手指上长着半透明的细小根须,头顶有几片嫩绿的小叶,随着呼吸轻轻摆动,眼神温和而充满生机。“这位是古榕先生,来自M27的核心合作星球绿脉星,绿脉星是一个以植物文明为主的星球,擅长培育各种功能性植物。古榕先生将带领团队,教火星人类种植‘耐旱能源草’。”

全息投影上立刻出现了耐旱能源草的详细影像:这种草高度约30厘米,叶片呈细长的针状,颜色为深绿色,根系极为发达,主根能深入地下5米,侧根呈网状蔓延,能牢牢抓住土壤;草茎粗壮,富含高能量的生物多糖。“耐旱能源草有两个核心作用。”古榕的声音通过翻译器传来,带着一丝植物特有的温润,“一是固定沙尘——它的根系能深入地下,将松散的沙粒牢牢固定,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同时也能避免沙尘大量覆盖光伏板,初步估算,种植后光伏板的清洁频率可从每周一次降低到每月一次,且清洁难度大幅下降;二是作为生物燃料——这种草的秸秆富含高能量物质,收割后可以通过简单的压榨和发酵,制成生物燃料,其燃烧效率与你们目前使用的电能相当,且燃烧后仅产生水和二氧化碳,零污染物排放,还能为大气补充微量氧气。”

古榕顿了顿,补充道:“更重要的是,耐旱能源草的生长不需要大量水分,它能通过叶片吸收空气中的微量水汽,利用根部的固氮菌从土壤中获取养分,在火星的环境中,每年可收割两次,一次种植,多年收益。我们带来了草种和配套的固氮菌剂,一周内就能发芽,一个月就能长成,三个月就能形成稳定的植被带。”

卡隆眼中的光芒更盛了。如果耐旱能源草真的能实现这两个功能,不仅能解决光伏板清洁的难题,还能增加一种新的清洁能源来源,甚至能改善局部生态环境,简直是一举多得。他看向古榕,语气急切地问道:“古榕先生,这种草真的能在赤沙星的干旱环境中生长?不需要额外灌溉?”

“是的。”古榕微笑着点头,伸出手指上的根须,轻轻触碰了一下桌面,“我们已经对火星的土壤和大气成分进行了分析,耐旱能源草完全适应这里的环境。而且它的根系能分泌特殊的黏液,保护根部不被高温灼伤,叶片的蜡质层能减少水分蒸发,这是我们为干旱星球专门培育的品种。”

“第三,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叶云天的目光重新回到全息投影上,画面切换到火星的地质剖面图,“M27的灵植星拥有先进的‘深层地下水探测技术’,我们的探测设备采用了量子共振原理,能穿透地下1000米的岩层,精准定位地下水和冰盖的位置,误差不超过10米。根据我们对火星地质数据的初步分析,火星赤道地区的地下,极有可能存在大型冰盖——当年赤水河干涸后,部分河水渗入地下,在深层岩层的封闭环境中形成了冰盖,没有被太阳风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