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意外,只有一种深沉的敬意在眼底凝聚。他同样站起身,走到陆川身边,并肩看向那幅地图。
“将军高义,令人感佩!”
周先生的声音带着由衷的诚挚,“贵我双方,虽道路不同,但驱逐日寇、光复河山的目标,始终如一。
将军今日一席话,字字千钧,掷地有声,解开了我们心中最大的忧虑。”
他微微侧身,目光恳切地看向陆川:“值此危难之际,贵我两军,更需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相互理解,互为奥援。不知将军……是否认同?”
陆川转过身,迎着周先生的目光,眼神坦荡而坚定:
“周先生,我陆川行事,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国,无愧于倒下的弟兄!
‘互为奥援’……只要枪口一致对外,只要是为了打鬼子,任何有利于抗战的力量,都是我陆川的朋友!
任何打鬼子的行动,我十三战区,都乐见其成!”
他没有直接承诺任何形式的军事联盟或具体协作,但“枪口一致对外”、“乐见其成”的态度,以及那“朋友”二字,已清晰地划定了底线和释放了最大的善意。
周先生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脸上露出如释重负又充满希望的笑容。
他伸出手:“好!有将军这句话,足矣!为了民族,为了抗战,望贵我双方,能在这东南前线,共同筑起一道抵御外侮、粉碎内耗的铁壁!”
陆川用力握住他的手,沉声道:“固所愿也!”
窗外的暴雨倾盆而下,冲刷着瓯江口的大地。
会客厅内,两只紧握的手,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无声地传递着超越阵营的底线共识与民族大义。
没有具体的盟约,但那份“绝不对同胞开枪”的誓言和“枪口一致对外”的默契,已如磐石般,在这惊雷将至的东南海岸,悄然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