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鹤岗市《东山区》

- 赵永福:20世纪50年代东山煤矿的矿工,以“技术革新”闻名矿区。在采矿设备简陋的年代,赵永福带领班组反复试验,改进采煤工具,将手工采煤改为半机械化采煤,使班组采煤量提升30%,多次获得“矿劳模”“市劳模”称号。他还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其他矿工,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被誉为“东山煤矿的技术能手”,其革新精神影响了一代矿工。

小主,

- 孙桂兰:20世纪70年代新华镇的农民,是当地“农业生产带头人”。当时新华镇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孙桂兰主动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在自家农田试点“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使水稻亩产提升200斤,随后在全镇推广。她还组织妇女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帮助缺劳户耕种,带动全镇农业产量提升,多次被评为“市优秀农民”,成为农民心中的榜样。

- 李建国:20世纪80年代东方红乡的林业工人,长期坚守山林养护岗位。李建国熟悉东方红乡每一片山林的树种与地形,参与了多次山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工作,曾在山林火灾中奋不顾身扑救,保护了上千亩森林资源。他还积极向村民宣传林业保护知识,推动“封山育林”政策落地,被评为“省优秀林业工作者”,用行动守护了东方红乡的山林生态。

- 王丽华:当代东山区的基层干部,在新一街道工作多年,聚焦工矿社区改造与民生服务。针对新一街道老旧小区多、设施落后的问题,王丽华牵头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解决了屋顶漏水、道路破损、供暖不足等问题;针对下岗矿工就业难,她对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帮助200余名矿工实现再就业。她还组织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助老、助残、助困活动,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曾获“鹤岗市优秀基层干部”称号。

2. 文化遗址:多元遗存中的历史印记

东山区的文化遗址涵盖工业、农业、林业三类,虽无古代历史遗址,却记录了近现代东山区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东山煤矿老井口遗址:位于东山街道境内,是东山煤矿早期开采的核心井口之一,始建于1936年,历经日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阶段,2005年因资源枯竭停止开采。遗址保留了老井口架、绞车、铁轨等设备,井口旁设有“东山煤矿历史说明牌”,详细介绍了井口的建设年代、开采年限、产量及历史意义。遗址周边还保留了一座20世纪50年代的矿工俱乐部,内部舞台与座椅保存完好,曾是矿工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如今作为“东山工业记忆馆”,展示矿工生活用品与矿区老照片。

- 新一煤矿机床厂旧址:位于新一街道境内,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鹤岗市建设的大型煤矿机械维修厂,主要负责维修新一煤矿的采矿设备,鼎盛时期有职工上千人。旧址保留了厂房、机床、起重机等设施,其中多台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机床保存完好,仍能运转。2018年,旧址经过修缮改造为“新一工业博物馆”,分为设备展览区、工艺流程区、矿工生活体验区,免费向游客开放,成为了解东北煤矿机械发展的重要场所。

- 新华镇老农具陈列馆:位于新华镇境内,依托一座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仓库改造而成,收藏了近百件传统农具,如犁、耙、镰刀、锄头、石磨、水车等,部分农具仍能使用。陈列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展示,介绍了新华镇农业发展的历程,从手工耕种到机械化种植的变迁,让游客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陈列馆周边还保留了一片“老农田”,种植着传统作物,游客可体验使用传统农具耕种的乐趣。

- 东方红乡林业站旧址:位于东方红乡境内,始建于1968年,是东方红乡最早的林业管理机构,负责山林采伐、养护与防火工作。旧址保留了办公室、木材仓库、防火器材库等建筑,内部陈列着早期林业工人使用的斧头、锯子、防火水枪等工具,以及山林地图、采伐记录等史料。如今,旧址作为“东方红山林文化馆”,展示林业工人的工作场景与山林生态保护成果,成为传播山林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必游景点与宗教场所

东山区依托工业遗存、自然山水与农业资源,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区域内的宗教场所规模较小,以佛教活动场所为主,兼具宗教功能与社区文化属性,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游览选择。

1. 必游景点:工业、自然与农业的融合

- 东山工业遗址公园:位于东山街道境内,是东山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依托东山煤矿老厂区遗存改造而成,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公园内保留了老井口架、绞车、矿车、厂房、烟囱等工业设施,通过创意改造,将其变为景观:老井口架改造为“工业地标雕塑”,矿车改造为“休闲座椅”,厂房墙壁绘制“煤矿发展历史壁画”,烟囱上安装LED灯光,夜晚点亮后呈现工业主题图案。公园内设有“工业历史展览馆”,展示从手工采矿到机械化采矿的设备演变、矿工生活场景复原、矿区老照片等内容,免费向游客开放。此外,公园内建设了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草坪广场等设施,日均接待游客约800人次,是市民休闲、亲子游玩、了解工业历史的热门地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东方红森林公园:位于东方红乡境内,是东山区依托山林资源打造的生态旅游景点,总面积约5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树种有松树、杨树、桦树等,林间生长着婆婆丁、蕨菜、蘑菇等山野菜与野果。公园内建设了3条登山步道,总长约5公里,沿途设有观景台、休息亭,游客可登山远眺山林风光,呼吸新鲜空气;林间还设有“森林氧吧区”,配备吊床、座椅,适合休闲放松;秋季,公园内的枫叶、桦树叶变红变黄,景色宜人,是摄影爱好者的热门取景地。此外,公园内设有“山林文化体验区”,游客可在向导带领下采摘山野菜、识别药材,感受山林文化。

- 新华农业观光园:位于新华镇境内,是东山区依托平原农业资源打造的休闲旅游景点,总面积约200公顷,涵盖稻田观光区、蔬菜采摘区、农事体验区、农家餐饮区等区域。稻田观光区种植了“新华稻花香”水稻,夏季稻田绿油油一片,秋季金黄饱满,游客可沿稻田步道散步,或乘坐观光车游览;蔬菜采摘区种植了黄瓜、番茄、茄子等应季蔬菜,游客可亲手采摘,体验农耕乐趣;农事体验区提供犁地、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体验,配备专业农民指导,适合亲子家庭参与;农家餐饮区供应农家菜,食材均来自观光园,如铁锅炖鸡、清炒时蔬、农家大包子等,保留食材本味。观光园还会在春季举办“开耕节”,邀请游客参与播种、祭祀土地等仪式;秋季举办“丰收节”,设置打谷、晒粮、农产品展销等环节,让游客深度感受农耕文化的乐趣与丰收的喜悦。

- 蔬园采摘休闲园:位于蔬园镇境内,是东山区以“近郊休闲采摘”为核心的景点,总面积约50公顷,依托蔬园镇的设施农业基地打造而成。园内建设了100余座温室大棚与露天采摘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采摘品种——春季可采草莓、樱桃,夏季可采黄瓜、番茄、西瓜,秋季可采葡萄、白菜、萝卜,冬季则有反季节蔬菜与草莓供应,实现“四季可采摘”。采摘园配套建设了休息凉亭、农家体验房,游客采摘后可在体验房内亲手烹饪采摘的蔬果,或让园区工作人员代为加工;同时设有农产品展销区,售卖园区自产的蔬菜礼盒、水果罐头、农家酱等特产,方便游客携带。此外,采摘园周边有多家农家餐馆,可品尝到东北乱炖、酸菜白肉等特色美食,形成“采摘+餐饮”的休闲模式。

2. 宗教场所:静谧的信仰空间

东山区的宗教场所以佛教活动场所为主,规模不大,多与社区生活相融,为信众提供静心礼佛的空间,也成为部分游客感受宗教文化的去处:

- 东山寺:位于东山街道东部的丘陵缓坡上,始建于2002年,由当地信众自愿捐资建设,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寺庙建筑风格简洁古朴,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山门上方悬挂“东山寺”木匾,大雄宝殿为寺庙核心,殿内供奉三世佛塑像,塑像通体鎏金,庄严肃穆,殿内墙壁绘制了“十八罗汉”“西方极乐世界”等佛教壁画,色彩鲜艳;观音殿内供奉白衣观音塑像,两侧摆放着信众捐赠的功德碑与祈福灯。寺庙周边种植了松树、柏树等常青树木,环境清幽,每日清晨与傍晚,可听到僧人诵经声。寺庙日常对外开放,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会举办小型法会,信众可前往焚香祈福;寺庙还定期组织公益活动,如免费发放佛教典籍、为社区老人提供义诊等,融入社区服务。

- 新华念佛堂:位于新华镇境内,始建于2008年,是一座小型佛教活动场所,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由民间信众自发组织建设。念佛堂主体为一座单层平房,分为佛堂与休息室两部分,佛堂内供奉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塑像,摆放着香炉、烛台、木鱼等法器,墙上悬挂着佛教经幡与“南无阿弥陀佛”字样的匾额;休息室为信众提供茶水、休憩空间,设有书架,摆放着佛教书籍供信众阅读。念佛堂日常主要开展念佛、诵经活动,参与人员多为周边村镇的老年信众,活动氛围平和;每逢佛教节日,如腊八节、浴佛节,会举办纪念活动,免费为信众提供腊八粥、素食等,吸引不少信众参与。

五、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东山区的民俗风情融合了工矿、农耕、山林三类文化特质,既有东北民俗的热情质朴,又有鲜明的地域印记;特色美食则以东北家常菜为基础,结合本地食材与生活需求,形成口味浓郁、营养实惠的风格。

1. 民俗风情:多元文化的鲜活表达

(1)非遗传承与民间技艺

东山区的非遗项目与民间技艺紧密贴合生产生活,既保留传统精髓,又融入地域特色:

- 东北民间剪纸(东山工矿题材):当地剪纸艺人擅长以工矿场景为题材,用剪刀剪出“矿工下井”“矿车运输”“井口作业”等画面,线条细腻,构图生动,既展现了剪纸技艺的精巧,也记录了矿区生活。部分剪纸作品还会融入农耕与山林元素,如“矿工与农民共庆丰收”“山林采摘与矿区生产”等,体现多元文化融合。如今,社区开设剪纸培训班,艺人向居民传授技艺,剪纸作品常作为文化礼品赠予外来游客,成为传播本地文化的载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手工编结技艺:东方红乡的居民擅长用山林中的柳条、玉米皮、桦树皮等材料进行编结,制作出柳编筐、玉米皮坐垫、桦树皮盒等生活用品。编结作品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如柳编筐可用于采摘山野菜,玉米皮坐垫透气性好,桦树皮盒则可存放小件物品。近年来,手工编结技艺逐渐向文创方向发展,艺人会在作品上编织“东方红山林”“新华稻田”等图案,成为特色旅游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