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种下去的名字,开出了路

风暴来临前的空气,凝滞得如同固体。

数字世界里,另一场风暴正以亿万次的计算速度,呼啸着席卷而来。

许文澜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一行行冰冷的指令,她面前的屏幕上,一张覆盖全国的地图正被无数闪烁的数据点重新定义。

这不再是简单的“沉默代价地图”,而是它的升级版——一个接入了气象、地质甚至人口流动模型的恐怖预测系统。

她要做的,不是记录已经发生的悲剧,而是预判悲剧将在何处滋生。

突然,系统发出一声尖锐的警报。

内蒙古,一个人口稀疏的旗县,数据异常得像一块烧红的烙铁。

近三年,竟有四十六名已被官方系统标记为“死亡”的人员,仍在持续不断地领取低保!

更诡异的是,这些“幽灵”的登记住址,全都指向同一个坐标——一处早已废弃多年的劳改农场。

心脏猛地一缩,许文澜仿佛透过屏幕看到了那片荒原上空盘旋不散的冤魂。

她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将所有线索、数据模型和分析结果加密打包,伪装成一份普通的高校社会学研究项目合作邀请,通过一个绝对安全的渠道,转交给了当地一位以死磕硬骨头着称的公益律师。

她深知,直接以国家记忆馆的名义介入,只会激起地方系统的强烈抵触,打草惊蛇。

她要做的,是在千里之外,为前线的战友递上最锋利的刀。

与此同时,一场无声的革命正在街头巷尾悄然萌芽。

林晚在对无数份“留痕土”样本进行分析后,终于总结出了它的传播路径——“三阶渗透模型”。

第一阶,是个体最私密的哀悼,是亲人离去后,不愿洗去的血迹、不愿丢弃的烟头。

第二阶,是家庭内部的传承,是子孙将这些痕迹混合着故乡的泥土,作为一种无声的传家宝。

第三阶,则是社区的共鸣,当足够多的家庭拥有了这份沉重的“传家宝”,它们便汇聚成了公共的记忆。

理论必须化为行动。

林晚不眠不休,编写了一本名为《非语言记忆重建手册》的小册子。

她用最朴素的语言和最直观的图画,教导人们如何识别、采集、转化身边那些承载着记忆的日常痕迹。

手册首印五千册,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悄悄送往各地的老年大学和社区书屋。

结果超乎想象,三个月内,这本免费的小册子被自发翻印超过两万份。

许多城市的街角、公园里,开始出现一个个小小的“家门口的记忆角”,人们用玻璃瓶装着从自家阳台、旧屋墙角刮下的“留痕土”,旁边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一个名字,一个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