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烧纸的人怕火

一封措辞严谨的举报函,以加密邮件的形式,直达最高检举报中心。

函中,陆承安明确指出,粮库的焚烧行为已远非环保问题,而是涉嫌故意损毁国家重要档案的重罪。

作为核心证据,那张残页的高清扫描件与环保局的执法记录被一并附上。

为了将这把火烧得更旺,他反手便将线索同步披露给了三家极具公信力的中央媒体,并刻意强调了那个最能触动公众神经的细节——“有中学生亲手从泥土中挖出了被焚烧的国家机密文件!”

舆论的引爆只在朝夕之间。

翌日,《南方周末》的头版,用触目惊心的黑体字刊发了深度调查报道——《谁在烧掉我们的过去?

》。

配图冲击力十足,正是那名马尾辫女生,双手郑重地捧着密封袋,眼神清澈而困惑。

山雨欲来风满楼。

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主管部门被迫紧急发布声明,称“正在核查相关情况”,并火速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

林晚抓住时机,以民间环保组织代表的身份,成功申请作为观察员列席了调查组的首次协调会。

会议室内,气氛压抑。

官方代表言之凿凿,坚称该粮库自废弃后仅为普通仓储设施,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档案存放记录,企图将一切定性为“企业违规处理废弃物”。

林晚全程未发一言,只是安静地记录。

散会时,她随着人流起身,在经过会议室角落的垃圾桶时,手腕微不可察地一抖,一支与普通签字笔无异的录音笔悄无声息地滑落其中。

次日清晨,伪装成保洁员的林晚取回了录音笔。

在嘈杂的背景音中,一段压低声音的对话被清晰地捕捉到:“……放心,甲库七号昨晚已经转移完毕,现在剩下的,不过是些边角料,处理起来快得很。”

“边角料?”许文澜将这三个字在唇边咀嚼,她立刻调取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知青档案管理规范。

在那个技术落后的年代,基层单位为了备查,通常会在上报原件的同时,将档案全文复印留存,这些复印件在内部被称为“副本留底”,在某些非正式场合,也被戏称为“边角料”。

“他们转移的是原件,但副本还在!”许文澜的推断让整个团队精神一振,“有一部分原始材料,很可能从未离开过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指令立刻下达。

赵小芸动用她强大的人脉网络,联络上当年各县档案局的退休老员工。

借口是“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集口述史料”,一场针对性的暗访在无声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