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抓住“伪造死亡仪式”这一核心事实,字斟句酌,几乎是一夜未眠,起草了一份名为《关于纠正历史性身份认定错误的行政诉讼指引》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中的一句话,掷地有声,宛如惊雷:“即便缔结身份关系的行政程序在当时被认定为形式合规,但若其所依据的基础性事实——即自然人的‘死亡’——本身为虚假捏造,则建立在该虚假事实之上的一切法律后果,包括户籍注销、财产继承等,均应予彻底撤销!”
他没有选择全面开战,而是采取了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
他从十九个案例中,挑选了临江县一例证据链最完整的案件作为突破口,迅速联系上了那位“被死亡”老人的儿子,一位如今在深圳打拼的企业家。
在获得全权代理后,陆承安绕开了地方层层阻碍,直接向其上级市的行政复议机构提起了复议申请,要求立刻恢复其父的户籍,并就数十年的精神折磨提出高额赔偿。
为防止任何形式的地方干预,他反手就将全套电子案卷通过加密渠道,直接提交至国务院督查平台的实名举报系统。
这一手釜底抽薪,瞬间触发了上级督办机制,将这颗小小的石子,投进了国家级的深潭之中。
然而,苏霓明白,法律的博弈是漫长的,她需要一把更快的火,一把能瞬间点燃公众情绪的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个石破天惊的计划在她脑中酝酿——“打开盒子”公共实验。
一周后,市中心最前卫的美术馆内,一场名为《尘封的呼吸》的沉浸式艺术展悄然开幕。
没有画作,没有雕塑,整个展厅被复刻成了八十年代殡仪馆的模样,冰冷,肃穆,压抑。
展厅中央,十九个外观、尺寸、材质完全相同的骨灰盒,呈一字排开,静静地陈列在聚光灯下。
每个盒子前,都有一行小字:“里面装着一个被遗忘的故事,你,敢打开吗?”
这场展览邀请所有观众自愿上前,亲手开启任意一个骨灰盒。
恐慌、好奇、敬畏……复杂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
终于,一个勇敢的年轻人走上前,颤抖着打开了第一个盒子。
里面没有骨灰,只有一张泛黄的空白纸条,上面用打印体写着一行字:“他还在等你回家。”
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盒子被打开。
有的里面是一抔来自异乡的黄土,附带的卡片写着:“我被埋在了不该埋的地方。”有的里面是一截生锈的铁丝网,卡片上是:“高墙隔断了我的名字。”
当第七号骨灰盒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打开时,全场瞬间死寂。
盒子里面,空空如也,只在正中央躺着一枚锈迹斑斑的钥匙。
那钥匙的形制、大小,竟与展厅入口处,作为“引子”陈列在玻璃柜中的那把神秘铜钥匙,几乎一模一样!
“爸!”人群中,一个中年妇女看着那枚钥匙,突然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当场崩溃倒地。
情绪的堤坝彻底决堤,压抑的啜泣声、愤怒的低吼声、绝望的哀鸣声响成一片。
无数人当场落泪,手机镜头记录下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
这段视频,在短短几小时内,如同病毒般席卷了整个互联网,标题只有一个——《你手里的骨灰盒,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