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小队带着那几块沉甸甸、乌黑发亮的煤块,几乎是连滚带爬、却又满怀激动地冲回鹰嘴崖时,天色已近黄昏。当他们把样本呈到林烽面前时,整个支队部岩洞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油灯的光晕下,那几块不起眼的黑色石头,却似乎蕴含着足以照亮整个寒冬的光芒。

林烽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煤,入手沉实,质地坚硬。他递给身旁一位早年曾在煤窑做过短工的老队员辨认。那老队员用粗糙的手指反复摩挲,又凑到灯下仔细查看断面那油脂般的光泽,最后甚至用指甲划了一下,放在鼻尖闻了闻。

“支队长!没错!是煤!还是上好的硬煤,少烟,劲头足!”老队员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他拿起另一块较小的,用火镰点燃,一小簇蓝白色的火苗立刻升腾起来,稳定而炽热,几乎看不到黑烟。“您看这火!比咱们烧柴禾强太多了!这一块能顶一大捆干柴!”

最后的疑虑被打消了。压抑的狂喜如同岩浆,在每个人胸腔里涌动。但林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发现资源只是第一步,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它,才是关键。

次日拂晓,林烽亲自带领老赵、赵铁锤等核心骨干,由勘探小队引路,再次前往那个被发现的断裂谷。这一次,他们带着更专业的眼光和工具。

穿过崎岖隐蔽的山路,他们再次站在了那片幽深的谷地前。林烽仔细观察着周围环境:入口处植被茂密,乱石丛生,极其隐蔽,若非“闪电”引领,极难发现。进入谷内,空间比预想的要宽敞一些,虽然狭窄,但纵深足够。最重要的是,那面巨大的、颜色深暗的崖壁完全裸露在外,煤层清晰可见,厚度可观,几乎不需要复杂的剥离工程,直接用镐头就能开采。一条细小的山涧从谷底穿过,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太好了!”赵铁锤用镐头敲下一大块煤,掂量着,“这煤层的露头好,埋藏浅,用手工就能刨下来!储量嘛,就看这山体里面有多厚了,但就眼前看到的,够咱们用上好几年的!”

老赵则更关注战略层面,他指着地形:“这地方易守难攻,就一个口子,派人守住,鬼子很难摸进来。里面空间也够堆放开采出来的煤和暂时歇脚。”

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 燃料危机迎刃而解: 优质的煤炭是极佳的越冬燃料,取暖、炊事效率将大大提升,生存保障得到质的飞跃。

2. 重要的交换筹码: 煤炭是山外急需的“硬通货”,可以用来交换部队急需的弹药、药品、食盐、布匹,甚至金属原料。

3. 未来发展的基石: 有了稳定的燃料,未来甚至可以尝试简单的锻造(修理武器、打造工具),为根据地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但风险也同样不容忽视:

1. 暴露风险: 开采、运输活动必然会产生声响、痕迹,如何长期隐蔽是巨大挑战。

2. 人力分散: 开采需要投入相当人力,势必影响军事训练和警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