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大夏王朝的最高学府,地位超然。
能在这里读书的监生,都来自全国各地的顶级士族子弟,是未来的朝廷栋梁。
而国子监的祭酒,正是由太子太师,当朝大儒孔文正兼任。
这一日,午后。
国子监“彝伦堂”内,几百名穿着统一监生服的学子,正襟危坐,听着一位白胡子老头讲授《春秋》。
这位老者,是当朝鸿儒,太子少师,董仲。
他讲到深处,忽然放下手中的竹简,摸着胡子长叹一声。
“圣人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乃千古不易之至理。”
“然,当今朝堂,却有武夫当道,以军功自傲,妄议国本,欲以军旅之粗鄙,乱我科举之庄严。此等以术乱道之举,实乃我辈读书人之奇耻大辱!”
他这番话,说得声色俱厉,痛心疾首。
堂下的监生们,立刻响起了一片义愤填膺的附和之声。
“老师所言极是!那萧济安一介武夫,懂什么叫圣人经典?懂什么叫微言大义?”
“他不过是仗着几分军功,便敢对祖宗之法指手画脚,简直是狂妄至极!”
“我等圣人门徒,岂能坐视此等乱政之举,玷污我科场神圣?!”
一名看起来在监生中颇有威望的青年站起身,对着董仲躬身一揖,朗声道:
“老师,我等以为,若再不发出我辈读书人之声,恐天下将不知何为正道!我等恳请老师率领我等,前往宫门之前,静坐请愿!请陛下,收回乱命,严惩那以武乱政的萧济安!”
“请老师带领我等!”
“我等愿为维护圣道,万死不辞!”
堂下,群情激奋。
董仲摆了摆手,长叹道:
“诸位之心,老夫明白。只是,此事干系重大,我等读书人,当以理据争,不可行过激之举。这样吧,明日清晨,尔等可随老夫,前往国子监之外的孔圣先师像前。”
“我等,便在那里,静坐诵经,以我等之赤诚,感化君王,唤醒那误入歧途的济世亲王吧。”
第二日,天还未亮。
国子监数千名监生,在太子少师董仲等几位儒学大宗师的带领下,身着素衣,头戴方巾,聚集在国子监门前的巨大孔圣石像之下,静坐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