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生僻处作问

接下来就是考较学业,和后世没什么不同,尼山书院把品相最好,名列前茅的学生摆了出来,给调皮捣蛋的学生放假,让他们游山玩水。

小众的门课裴令公不屑去考,他本来就是儒门的得意门生,要考,就考圣贤教诲的那些微末之处,对于这些江南学子,自然是哪些知识点偏僻就考什么,这样才能考较出地方文教真实的水平。

“策安,还请手下留情啊。”谢山长拱手笑道。

裴令公眼中闪过一瞬狡黠之色,哈哈笑道:“玉衡兄何出此言,尼山书院为江南首善文苑,人才济济,我观学子风貌便知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不过一些观风的粗浅问题,我想定然应付的来的。”

谢山长听闻,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却并未言语。

虽说尼山书院学子的整体水平确实不低,然而真正愿意在儒经上潜心钻研的,却着实没有多少。毕竟书院中的学生大多出身士族,家境优渥,衣食无忧,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强求通过科举入仕当官。

“我与诸位初次相见,不知各位名姓,所以不点名,谁愿接受考较,往前一步。”

话音刚落,只听轰隆一声,有近乎一半的学子拱手踏前,一时间自报家门的声音不绝于耳,显得很是嘈杂。

“好,有气度。”裴令公满意的点了点头,从石阶一步一步的走了下来,随手点了个年纪小的男子。

“所治何经?”

“晚辈精通大经《左传》。”

“精通?”裴令公笑了笑,抚须思忖,问道:“《左传·僖公五年》唇亡齿寒之论,所涉‘虞、虢’二国,其封地在何州?属周室何姓?”

这裴令公不按套路出牌,常人考察一般考较篇章出处,要么考较背诵,要么考较注解文意,往深了考就是提炼思想,一般不会像他考的这么细。

“学……学生答不上来。”

“少年郎,老夫送你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虚怀若谷,戒夸饰妄言,治学的态度,也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