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影射“何记”的成功并非全靠手艺,而是借助资本炒作和营销手段,暗示其米其林星级和各类奖项的含金量存疑。
其三,也是最阴险的一点,文章巧妙地将“何记”与近期内地热议的“老字号保护”政策联系起来,抛出疑问:像“何记”这样仅有二十余年历史、风格“西化”明显的酒楼,是否有资格被称为“老字号”?其迅猛发展是否挤压了那些真正“百年老店”的生存空间?甚至隐晦地暗示,其引入外资(指丰裕资本)是否涉及“传统技艺外流”?
这篇文章,如同一颗精心包装的毒气弹,杀伤力极大。它避开了容易举证反驳的具体事实(如食品安全、财务问题),转而攻击“何记”的立身之本——味道的纯正性和文化的正统性,并巧妙地将商业竞争拔高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道德层面,极易引发争议和误解。
报道一出,立刻在文化界、餐饮界乃至部分市民中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些本就对“融合菜”持保留态度的保守派食评人纷纷撰文附和;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开始跟风质疑“何记”是否“名不副实”;甚至有几个所谓的“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发表声明,要求相关部门对“何记”的“老字号”定位进行“审慎评估”。
“柱子!这……这简直是胡说八道!”娄晓娥看到报道,气得浑身发抖,“我们的菜怎么就没根了?哪道菜不是你和老师傅们一点点钻研出来的?他们这是眼红!是污蔑!”
何晓也又惊又怒:“爸!这篇文章太恶毒了!完全是混淆视听!我们必须马上辟谣!”
酒楼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有媒体要求采访,有熟客表示关切,也有别有用心者打来嘲讽电话。伙计们虽然依旧各司其职,但眼神中难免多了几分不安和愤慨。
何雨柱面色阴沉如水,他一遍遍地看着那篇文章,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几乎可以肯定,这背后一定有秦淮茹的黑手!只有她,才会如此熟悉如何利用政策和舆论来杀人诛心!这一次,她不再攻击个人品德或商业手段,而是直接动摇“何记”的品牌根基和文化合法性,其心可诛!
小主,
“慌什么!”何雨柱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对方出招了,我们接着就是!这种口水仗,越急着辩解越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