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张壁古堡

我叫李哲,二零一九年十月的一个傍晚,我和两位好友——摄影师阿伦和民俗学者小倩,站到了山西省晋中市张壁古堡的入口。那时我们谁也不知道,这座被誉为“明堡暗道”的千年军事遗址,地下蜿蜒的不仅仅是纵横交错的地道,还有某种以声音为食的“存在”。

我们此行的目的,本是为了给小倩的民俗研究项目收集素材。阿伦想拍一组古堡夜景,而我,纯粹是周末无聊来作陪。古堡在夕阳余晖中沉默着,黄土夯成的墙壁布满岁月刻痕,偶有乌鸦掠过檐角,发出嘶哑的啼鸣。

“听说这下面的地道系统,有三层之深,一直通到几里外。”小倩翻着资料,语气带着学术性的兴奋,“更神奇的是,一直有传闻,说在地道某些特定位置,能听到……不该听到的声音。”

阿伦调整着相机参数,不以为意:“不就是回声嘛,地下结构复杂,有点怪声正常。”

我笑了笑,没接话。一股莫名的寒意顺着脊椎爬上来,我下意识地拉了拉外套。或许,是深秋的晚风太凉了。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姓王的本地老人,算是古堡的看守兼讲解员。他脸上皱纹深刻,眼神浑浊,带着一种与周遭古老环境融为一体的沉暮之气。

“地道五点关门,你们抓紧时间。”王老头的声音沙哑,递过来三只老旧的手电筒,“跟着标记走,别乱窜。尤其是……”他顿了顿,浑浊的眼睛扫过我们,“尤其是听到什么怪声的时候,别好奇,别应答,赶紧往前走。”

“什么怪声?”小倩立刻追问,掏出笔记本。

王老头却闭上了嘴,只是摆摆手,示意我们快点下去。那时我只当他故弄玄虚,为了增加点旅游景点的神秘氛围。

地道入口像一张怪兽的巨口,阴冷、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浓重的土腥味和某种难以言喻的陈旧气息。手电光柱劈开黑暗,照亮脚下粗糙的台阶。墙壁是夯土结构,摸上去冰冷刺骨,偶尔能看到一些废弃的窑洞和储存室,深邃得让人心慌。

最初的半小时,一切正常。我们沿着主通道前行,遵循着墙上的红色箭头标记。地道内部空间逼仄,大部分地方只能容一人弯腰通过,上下左右都是厚厚的黄土,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阿伦的相机闪光灯不时亮起,在墙壁上投下我们扭曲变形的影子,又迅速被黑暗吞噬。

“这地方,真够劲。”阿伦的声音在狭窄空间里回荡,显得有些失真。

“保持安静,”小倩低声说,“我想听听环境原声。”

我们停下脚步,关闭了手电。绝对的黑暗和寂静瞬间将我们包裹。那是一种足以吞噬灵魂的静谧,耳朵里只有自己越来越响的心跳声。渐渐地,我听到了一种极其细微的、仿佛来自很远很远的声音——像是许多人压低了嗓门在窃窃私语,又像是风吹过狭窄缝隙的呜咽,听不真切,却无孔不入地钻进脑海。

“听到了吗?”小倩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是风声吧,或者地下水。”我试图用理性解释,但心里的不安却在加剧。

我们继续前行,随着深度增加,那股低语声似乎更清晰了些。有时,它仿佛就在你身后一步之遥;有时,又像是从墙壁内部渗透出来。它不再是单纯的声音,开始夹杂着一些难以分辨的片段——像是孩子的轻笑,像是女人的抽泣,又像是老人的叹息。

恐惧开始像藤蔓一样缠绕心脏。

为了壮胆,阿伦提议玩个游戏——“回声测试”。他对着地道深处猛地大喊了一声:“喂——!”

声音在通道内碰撞、回荡,传向远方。

几秒后,回声传来:“喂——!”

一切正常。我们刚松了口气。

突然,第二个回声接踵而至,那声音却变了调,不再是阿伦清亮的嗓音,而是一种粘稠、湿漉漉的,仿佛喉咙里塞满了淤泥的声音:

“……来……了……”

我们三人瞬间僵住,手电光柱剧烈晃动。

“谁?谁在那里!”阿伦厉声喝道,声音却带着无法抑制的恐惧。

又是一阵死寂。然后,那个粘稠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更近了,仿佛就在前面那个拐角后面:

“……来……了……”

“跑!”我几乎是嘶吼出来。

我们再也顾不上什么标记、什么研究,凭着来时的记忆,疯狂地往回跑。手电光在黑暗中疯狂跳跃,我们的脚步声、喘息声、心跳声在通道里轰鸣。身后的低语声和那个粘稠的“来了”非但没有远离,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密集,仿佛有无数看不见的东西,正贴着我们的后背,在黑暗中追赶。

更可怕的是,我们迷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