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红薯淀粉的“链式交换”

1962年的秋收来得仓促,田埂上的玉米刚掰完,红薯藤就被霜打蔫了。阎埠贵蹲在自家的红薯窖边,看着堆成小山的红薯,眉头拧成了疙瘩——这东西好是好,顶饱,可放不了多久,去年存的红薯烂了一半,心疼得他直抽抽。

“爹,要不咱切片晒成干?”阎解成扛着锄头回来,裤脚沾着泥,“队里好多人家都这么干,就是费工,还占地方。”

“晒成干?那得少一半分量!”阎埠贵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手指点着红薯堆,“我算过了,一百斤鲜红薯晒成干只剩四十斤,要是能做成淀粉,能出三十斤,比干红薯顶饿,还能存到明年夏天!”可他没这手艺,村里的老磨坊早就拆了,想找台磨粉机比登天还难。

他的目光又飘向了厂外平房——林建军上个月帮生产队搞出绿肥,还指导做了施肥机,听说厂里的代食品车间就用玉米芯做淀粉,那技术肯定能用到红薯上。老头摸了摸怀里的东西,那是他翻箱倒柜找出来的《民国实业志》,里面有一页记载着“淀粉提纯古法”,说不定能换林建军的现代技术。

【叮!】

林建军正在调试新研发的“淀粉离心分离机”,这是用报废机床零件改的,转速稳定,能把红薯淀粉的纯度提到90%以上。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带着行为预判的清晰:

【检测到“阎埠贵”因“红薯储存难题”触发“技术求助”行为,其“交换筹码”为《民国实业志》中的“淀粉提纯古法”(含明矾沉淀工艺,虽落后但有历史参考价值),目标为“红薯淀粉加工技术”,符合其“等价交换”原则,属于“良性技术互动”。】

【行为本质:从“生产工具修复”转向“农产品加工”,体现对宿主技术体系的深度依赖,其“技术信使”角色进一步巩固,可推动该技术在农村扩散,缓解“红薯浪费”问题(全国约30%鲜红薯因储存不当损耗)。】

【应对建议:接受交换(古法与现代技术有互补性),提供“简易红薯淀粉加工流程”(含去渣、沉淀、干燥三步骤),并附赠“淀粉防潮储存法”,同时引导其“组织生产队集体加工”,降低成本,扩大技术影响力。】

林建军刚把分离机的参数调好,就听到院门外的咳嗽声,比上次更客气。“建军在家?”阎埠贵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带着点小心翼翼,“有……有本老书想让你瞧瞧,顺便……请教点手艺。”

苏岚正在给林卫国喂红薯泥,小家伙用勺子敲着碗边,吃得满脸都是。“三大爷这是又遇上难题了。”她擦了擦儿子的嘴,对丈夫笑了笑,“这次带的东西看着挺宝贝。”

林建军打开门,阎埠贵立刻把怀里的书递过来,封皮都快掉了,纸页黄得像烟叶。“你看这个,”老头指着其中一页,“这里面说用明矾能让淀粉更白,就是不知道管用不。我想问问,这红薯要是想做成淀粉,厂里有啥法子?”

林建军翻了翻书,那页记载的“明矾沉淀法”虽然不如现代工艺健康,但在缺设备的农村确实实用。他拿出张纸,画下加工流程:“鲜红薯洗干净,用擦板擦成泥,纱布过滤去渣,沉淀一夜倒去上清液,剩下的晒干就是淀粉。要想更白,用草木灰水代替明矾,安全还省钱。”他特意标了“每百斤红薯加两斤草木灰”,这是系统给的优化参数。

阎埠贵盯着图纸,眼睛亮得像星星:“就这么简单?不用大机器?”见林建军点头,他又追问,“那这淀粉咋存?潮了容易结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