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秋收来得格外匆忙,玉米杆子还带着点青就被割倒,堆在田埂上像一座座小山。阎埠贵蹲在生产队的打谷场边,看着那台喘着粗气的脱粒机,眉头拧成了疙瘩——这玩意儿是1955年的老古董,滚筒转得忽快忽慢,脱下来的玉米粒里混着半成的碎秸秆,一筛就得丢三分之一,气得队长把搪瓷缸子都摔了。
“三大爷,要不还是用连枷打吧?”年轻社员抱着一捆玉米,胳膊上被叶子划得全是红痕,“这机器脱十斤得浪费两斤,还不如人打来得干净。昨儿脱的那亩地,筛出来的碎粒够喂两头猪了。”
“用连枷?你知道要多费多少工?”阎埠贵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算珠碰撞的脆响盖过了脱粒机的轰鸣,“咱队里八十亩玉米,靠人打得起码要四十个壮劳力,干到霜降都未必能完!耽误了种冬小麦,明年开春喝西北风?”可他没辙,脱粒机的滚筒纹早就磨平了,公社农机站说这型号早就停产,配件都成了稀罕物。
老头揣着个蓝布包,往厂外平房走得比往常急。布包里是他托县城亲戚找的《1950年代农机维修大全》,里面有一页泛黄的脱粒机结构图,标注着“滚筒与凹板间隙调节法”,上次改播种机时林建军说过,老图纸里藏着巧办法。
【叮!】
林建军正在车间调试“精密量具修复仪”,这是用报废的车床改的,能把磨损的游标卡尺精度恢复到0.02毫米。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带着秋收时节特有的紧迫感:
【检测到“秋收脱粒效率低下”导致的粮食损耗(约20%籽粒因脱粒不净或破损浪费),触发“农业秋收保障”任务,奖励“简易脱粒机改造方案”:
? 核心改进:将固定凹板改为可调式,通过螺栓调节与滚筒间隙(玉米调至15mm,大豆调至8mm),减少籽粒破损;
? 附加设计:在滚筒外侧加装“梳齿板”,提前剥离秸秆上的残留籽粒,脱净率提升至95%(原机型仅75%);
? 材料利用:用废旧铁轨钢锻造滚筒纹,耐磨性提升3倍,适合连续高强度作业。】
【应用价值:改造后每亩玉米可减少损耗30斤,按全县种植面积计算,相当于多收获15万斤粮食,系统判定“农业保障贡献”+60点。】
林建军刚把量具修复仪的参数校准,就听到院门外的咳嗽声,比上次来求助水泵时更急促。“建军在家?”阎埠贵的声音带着点焦灼,还夹杂着玉米叶摩擦的沙沙声,“有……有台脱粒机想请你看看,再不改,今年的玉米就得烂在场上了!”
苏岚正在给窗台上的菊花浇水,花瓣上还沾着晨露。“三大爷这是急坏了,”她回头对丈夫笑了笑,“刚才去托儿所接卫国,见队里的玉米堆得像小山,脱粒机却停在那儿冒烟。”
林建军打开门,阎埠贵立刻把蓝布包递过来,布角还沾着玉米须。“你看这书上的图,”老头指着凹板调节的部位,手指因为紧张有些发颤,“咱那机器的凹板是死的,要么夹碎玉米粒,要么脱不净,你有法子改不?队里愿意出三十斤新玉米当工钱!”
林建军翻开手册,泛黄的纸页上,钢笔标注的间隙数据还清晰可见。他拿起粉笔,在墙上画了个简图:“能改。加两个调节螺栓,把凹板做成活动的,再给滚筒加层梳齿,保准脱得又快又干净。这书不错,就用它换技术,玉米不用送,秋收后给我留两斤新磨的玉米面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