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核潜艇材料的“外围突破”

1964年的初春,寒意还没散尽,轧钢厂的广播里突然响起紧急集合的通知。林建军正在车间指导工人焊接炮管,手里的焊枪还冒着青烟,就被厂长刘建国一把拉到办公室。“建军,有紧急任务。”刘建国的脸色异常严肃,把一份盖着“绝密”印章的文件推过来,“上级点名要你去北京,参与一个特殊项目的外围技术支持,具体是什么,到了那边才知道。”

林建军的心跳漏了一拍。这种级别的保密文件,他只在参与高射炮研发时见过一次。“厂长,厂里的军工订单……”

“我已经安排赵小刚接手了。”刘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沉重,“这个项目比咱们所有订单都重要,是国家的‘定海神针’,你必须全力以赴,不能出任何差错。记住,不该问的别问,不该说的别说。”

当天下午,林建军就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软卧包厢里还有两位穿着中山装的陌生人,彼此都默契地保持沉默,只有火车轮轨的撞击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林建军看着窗外飞逝的景物,心里琢磨着“定海神针”到底指什么——能让国家如此重视的项目,绝不会是普通的工业产品。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火车的颠簸中响起,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

【检测到宿主进入“国家顶级保密项目”辐射范围,触发“国防重器”任务链,当前权限:外围辅助。】

【任务目标:为“核潜艇耐压壳体”焊接提供技术支持(外围),奖励根据贡献度判定。】

【背景资料(权限解锁):核潜艇耐压壳体需承受数百米深海压力,其低合金钢焊接质量直接决定潜艇安全,目前存在“焊接应力集中导致开裂”的技术瓶颈,合格率仅60%。】

林建军的呼吸骤然停滞。核潜艇!这可是国家最核心的国防重器!他虽然只是外围辅助,却依然感到一股热血冲上头顶——能为这种国之重器出份力,是每个技术人员的荣耀。

抵达北京后,他们被直接送到郊区的一处研究所。这里戒备森严,门口有荷枪实弹的哨兵,进出需要多重证件。林建军被分配到焊接工艺组,组长是位姓黄的老工程师,头发已经花白,说话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小林同志,欢迎加入。我们现在遇到的难题,是20MnNiMo低合金钢焊接后,应力消除不干净,导致壳体试压机时出现微裂纹。”

黄工指着一张X光片,上面密密麻麻的纹路像蜘蛛网:“你看这些裂纹,平时检测不出来,到了深海压力下就会急剧扩展,这是要出人命的!”

林建军看着图纸上的焊接参数,传统的“整体退火”工艺需要将整个壳体加热到600℃,不仅能耗巨大,还容易导致壳体变形。他想起自己在轧钢厂处理炮管焊接应力的经验,或许可以从“局部应力消除”入手。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研究所的保密网络环境中响起,界面上的应力云图清晰得令人心惊:

【签到“核潜艇研究所(外围)”成功,获“低合金钢焊接应力消除方案(优化版)”:

? 核心创新:采用“电脉冲辅助加热”替代传统整体退火,针对焊缝区域进行局部应力消除,能量集中在2mm深度,避免壳体变形;

? 工艺参数:脉冲电流150A,频率50Hz,保温时间30分钟,可使焊接残余应力降低85%(传统工艺仅60%);

? 设备改造:利用现有焊接电源加装脉冲模块,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1/10,适合快速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