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系统的“红色保护伞”

1966年深秋的雨,连绵下了半个月,把轧钢厂的后勤维修组厂房浇得透湿。墙角的霉斑像地图一样蔓延,报废机床的铁锈混着雨水,在地上积成一滩滩棕红色的水洼。林建军蹲在一台老式镗床前,手里的刮刀反复研磨着导轨面,油石与金属摩擦的“沙沙”声,在这潮湿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清晰。

“小林,歇会儿吧,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老周师傅递过来一块干抹布,“你都磨了三个钟头了,再磨这导轨都快成镜面了。”

林建军直起身,甩了甩酸麻的胳膊,接过抹布擦了擦手上的油污。这台镗床是1950年代的苏联货,精度早就不达标,按规定该报废了,但他舍不得——床身是整块铸铁浇铸的,刚性极好,稍加改造还能用在粗加工上。这半个月来,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修复旧设备上,一来是躲清净,二来也是真舍不得这些“老伙计”。

【叮!】

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在意识里响起,打破了车间的沉寂:

【检测到宿主“修复老旧设备”行为,符合“工业遗产保护”支线任务,获得“特殊签到点”——军区老首长住所(曾合作军工项目)。】

【签到成功!触发“隐性保护”机制:军区老首长将通过非公开渠道,对宿主提供政治庇护。】

林建军的手顿了顿,心里掀起一阵波澜。他想起三年前,为了赶制某型导弹的制导零件,他曾在军区招待所住过半个月,当时负责协调项目的是位姓赵的老首长。老首长是行伍出身,脾气火爆却极其重视技术,曾拍着他的肩膀说:“小林,国家就缺你这样能把图纸变成真家伙的人,有困难直接找我。”

当时只当是句鼓励,没想到系统会以此触发“隐性保护”。他正琢磨着,维修组的小吴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大字报:“林师傅,许大茂又在厂门口贴你大字报了,说你‘消极怠工,故意拖延军工项目’!”

林建军接过大字报,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狠劲,除了老调重弹的“里通外国”,又加了新罪名:“利用维修组的便利,藏匿反动技术资料”“拒绝参加革命运动,对抗红卫兵”。最刺眼的是末尾那句:“建议报请军区,严查其与苏联专家的勾结证据!”

“这狗日的是真疯了!”老周师傅看得直骂,“军区的项目也敢瞎咧咧,不怕掉脑袋?”

林建军把大字报揉成一团,扔进墙角的废料堆:“随他闹,跳得越高,摔得越狠。”话虽如此,心里却掠过一丝隐忧——许大茂敢把矛头指向军区,说明背后有人撑腰,恐怕没那么容易善了。

果然,第二天一上班,维修组就来了两个穿中山装的人,自称是“区革委会调查组”的,要找林建军“了解情况”。为首的那人三角眼,说话阴阳怪气:“林建军同志,有人反映你对革命运动有抵触情绪,还私藏苏联时期的技术资料,是吗?”

林建军放下手里的扳手,平静地回答:“我每天都在维修设备,算不算革命工作?至于技术资料,三年前就全部上交厂保密室了,有签收记录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