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案组办公室的桌上,摆着几个造型粗糙的“燃气报警器”,外壳上印着模糊的“合格认证”标志,旁边放着一张收款收据,上面写着“燃气安全装置,单价1980元”。
“就这玩意儿,成本撑死50块。”周志斌拿起一个报警器,掂量了两下就扔回桌上,“骗子冒充燃气公司的人上门‘检查’,说‘你家燃气管道老化,必须装这个报警器,不然会爆炸’,吓得老人乖乖掏钱。”
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坐在椅子上,手里攥着那张收据,气得手都在抖:“他们穿着蓝色工装,戴着安全帽,还拿着‘工作证’,说‘不装就停气’,我一个人在家,哪敢不听话?结果装完第二天,我儿子回来一看,说这就是个废品,根本用不了!”
李阳的电脑屏幕上,正播放着小区监控拍到的画面:两个穿工装的男人背着工具包,挨家挨户敲门,手里拿着一个“检测仪”,在居民家的燃气灶前晃了晃,就皱眉说“超标了,危险”。
“犯罪痕迹智能扫描仪”对那个“检测仪”进行了分析,屏幕上跳出红色警告:“该设备为劣质玩具改装,内部无任何检测元件,仅能发出固定的‘报警声’;所谓的‘检测数据’是预设好的,无论检测什么都会显示‘超标’。”
“他们太会利用‘安全’这个点了。”季洁翻着报案记录,“燃气、水电这些跟生活安全相关的东西,老百姓本来就紧张,一听说‘有危险’,很容易就被唬住。受骗的大多是老人和独居家庭,防范意识比较弱。”
王勇看着收据上的金额,气不打一处来:“1980块一个,这比抢钱还狠!有个大爷家里被硬塞了两个,说‘厨房一个,卫生间一个才安全’,花了快4000块,那是他一个月的退休金!”
“他们的‘工装’和‘工作证’是从哪来的?”郑一民问道,“看着还挺像那么回事,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来。”
李阳启动“追踪之瞳”,顺着受害人提供的“燃气公司客服电话”追查:“这个电话是虚拟号,但通过基站定位,发现拨打者集中在城东的‘民乐小区’。小区门口的监控拍到,那两个穿工装的男人进了3单元。”
“罪恶功能系统”快速还原作案流程:“1. 团伙成员购买高仿的燃气公司工装、安全帽和假工作证;2. 选择老旧小区或独居老人较多的社区,挨家挨户敲门,自称‘例行安全检查’;3. 用假检测仪制造‘燃气超标’的假象,夸大危险;4. 推销高价劣质报警器,声称‘不装就上报停气’;5. 得手后迅速撤离,换个小区继续作案。”
“他们肯定还有窝点,用来存放工装和‘设备’。”佟林分析道,“这种上门诈骗,一般会有专人负责供货和记账,不会是一两个人单打独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