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轨道,已成为一片无形的战场。
这里没有硝烟,没有爆炸声,只有数以万计的人工物体,以每秒数公里的惊人速度,沿着精密计算却又拥挤不堪的轨道永不停歇地飞驰。其中,许多最新加入的成员,带着明确的军事用途标签:高分辨率侦察卫星、电子监听平台、导弹预警传感器、反太空武器试验器,甚至伪装成民用通讯卫星的动能拦截器储备平台。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一枚“长征十号”改运载火箭怒吼着拔地而起,刺破云霄,将一颗名为“实践二十三号”的“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官方通报称其用于“空间环境探测与材料科学研究”。
美国范登堡太空军基地。
几乎在同一时间窗口,一枚“猎鹰九号”火箭发射升空,将代号“USA-XXX”的“国家安全载荷”送入轨道,公告极其简短,目的模糊。
这已成为常态。双方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太空发射竞赛,你发一颗,我必跟一颗。轨道参数常常呈现出令人不安的“巧合”:新卫星的轨道面与对方的关键卫星极为接近,或者运行在能够进行长期抵近侦察的“伴飞”轨道上。
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夏延山复合体。
“警报!轨道编号CAT-ID A(中国‘遥感三十八号’)突然进行了一次未预先通报的轨道机动!新轨道将使其在四小时后异常接近我国USA-291(‘锁眼-22’侦察卫星)!”一名中尉操作员大声报告,声音在深邃的地下指挥所里显得格外清晰。
“计算最近距离!预测碰撞概率!”值班军官立刻命令。
“最近距离…预计小于500米!概率…概率升至百分之一点五!考虑到双方的体积和速度,以及可能的误差范围,这个概率已经极高,属于危险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