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月系统的L2点,位于月球远离地球一侧的延长线上,是一个引力平衡的相对稳定区域,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中美双方都在此部署了用于深空探测、月球背面中继通信以及早期预警的敏感航天器。
随着最后通牒时限的临近,此地的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近地轨道。中国的一艘“望舒”级无人侦察舰(代号“洞察之眼”)和美国的一艘“先驱者”级无人监视平台(代号“哨兵-R7”)恰好在此区域执行任务,彼此处于不安全的近距离上,互相警惕地监视着对方。
背景:双方地面指挥中心都处于极度敏感的状态,授权规则(ROE)已被修改至“自卫权限”极大扩大的临战状态。任何被判定为“敌对”或“威胁”的动作,都可能引发自动或极速授权的反击。
冲突导火索:
“洞察之眼”按照预定程序,进行了一次短暂的轨道微调机动,以保持其最佳观测位置。其姿态发动机喷出的羽流,轻微地波及到了约数公里外的“哨兵-R7”。
在美国“哨兵-R7”的控制员看来,在如此紧张的时刻,对方航天器的突然机动及其产生的羽流冲击,极有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攻击前兆或主动挑衅(例如,干扰其传感器或稳定性)。
自动响应:
“哨兵-R7”的自主防御系统根据其算法,瞬间将“洞察之眼”的机动判定为“具有敌意的冲撞尝试”。系统几乎在毫秒间自动触发响应协议:
释放一组用于干扰光学和雷达传感器的箔条/气溶胶云。
激活自身的小功率激光致盲装置,旨在干扰“洞察之眼”的光学镜头,使其“失明”。
连锁反应:
“洞察之眼”的传感器瞬间捕捉到箔条云的释放和激光照射(尽管功率不足以立即造成物理损伤)。它的威胁评估系统立刻将“哨兵-R7”的行为升级为“主动攻击”!
根据中方最新的授权,“洞察之眼”被允许使用非致命性手段进行强力自卫。
“洞察之眼”的回应迅速而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