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日地拉格朗日L2点的“巡天”号空间望远镜,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强大的观测设备。它如同一只巨大而精致的银色眼眸,悬浮在永恒的黑暗中,背对地球和太阳的喧嚣,将全部的目光投向宇宙最深邃的远方。它的任务,是寻找系外行星,探测宇宙起源,以及……聆听可能存在的宇宙邻居的低语。
望远镜的控制中心,设在中国贵州的深山里,与FAST“天眼”相邻,构成地空联动的观测网络。此刻,中心内灯火通明,却异常安静,只有服务器集群低沉的嗡鸣和研究人员敲击键盘的细微声响。
异常的光变曲线。
年轻的天体物理学博士林晓薇,正负责分析“巡天”传回的最新一批系外行星凌星数据。她需要从恒星光芒极其微弱的周期性减弱中,寻找行星的踪迹。这工作枯燥而需要极大的耐心。
突然,一个位于天鹅座方向,距离地球约1480光年的恒星系统KIC (“塔比星”)的异常数据,引起了她的注意。这颗恒星早已被前人观测过,其诡异的光变曲线——亮度会突然、不规则地大幅下降,有时高达22%——一直是天文学界的一个谜团,曾有尘埃云、彗星群等各种假说。
但“巡天”号以其无与伦比的精度和连续观测能力,捕捉到了更惊人的细节。
“王老师!您快来看!”林晓薇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她唤来了她的导师,项目首席科学家王磊教授。
王磊教授快步走到屏幕前,推了推眼镜。屏幕上显示着塔比星的光变曲线,以及“巡天”号多波段(可见光、红外、紫外)同步观测的数据。
“你看这里,”林晓薇指着一段异常陡峭的亮度下跌,“下降的形态完全不像是自然天体遮挡能产生的。太过陡峭,边界太清晰了。而且……”她切换了波段数据,“红外波段的数据异常升高,与可见光亮度下降的幅度完全不匹配!”
王磊教授的表情变得极其严肃。自然的天体遮挡,比如行星或尘埃云,其光变曲线应该是相对平滑的,并且在不同波段应有相应的、符合黑体辐射规律的变化。而眼前的图像,却显示出一种非自然的、结构化的特征。
排他性分析。
接下来的几周,整个团队进入了不眠不休的工作状态。他们动用了一切手段,试图用已知的自然现象来解释这个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