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基地,铁湾港。
铁湾港的空气里带着金属和海盐的味道。
远处传来低沉的轰鸣声,整个海面都在轻微颤动。
停泊区外,一艘巨大的舰体正缓缓升起——那是“昆仑号”,新星基地最新一代空天母舰。
按照惯例,这次被称作“海试”,但事实上它并不会真正航行在水面上。舰体底部早已没有传统的推进器,取而代之的是数十组反重力引擎。
随着能量输出稳定,整艘舰缓缓离开港口,悬停在海面上方五十米处。海浪被它下方的气流推开,激起一道道白色的浪环。
“昆仑号”的舰体总长400米,外形如同一个对称、合并的手掌,有着五条弹射甲板,比起传统的航母宽上不少——约有120米宽。
而甲板上方则是额外的封闭式机库,像一层穹顶一般盖住了甲板的大部分,只留弹射的出口。
它的主结构采用蜂窝状碳纳米复合材料与同位素合金制成,重量比同尺寸舰只减轻了近三分之一。
舰底的反重力引擎阵列由十六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带有独立的西塔频率发生器调控单元,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局部重力场,实现精准的姿态控制。
这次测试的重点,是验证反重力系统与引力约束聚变反应堆之间的协同。聚变反应堆位于舰体中央,由两层磁约束环和内嵌的引力调控装置构成。新的约束系统通过径向引力场实现了更高的等离子密度,使反应堆在更小的体积下维持稳定运转。
“反应堆功率上升至百分之六十。”
“确认,冷却系统启动。”
透过观察窗,可以看到反应堆中央微微发出的蓝色光晕。那不是火焰,而是反应堆外层冷却系统释放出的等离子余辉。它在引力约束下被紧紧锁在一条细薄的环带中,稳定得如同一条被驯服的河流。
外部平台上,几名测试员站在安全栏后,仰头看着舰体的缓慢上升。
此刻的“昆仑号”已经脱离了锚泊点,靠自身系统保持悬浮。
风压让外部条幅紧贴在舰体上,港区的水面被卷成波纹。
与寻常水面舰艇的布局不同,昆仑号的“舰桥”位于舰体前端下方,那里的视野更好,也能为上方的甲板腾出巨大的空间。
“姿态控制系统稳定,航向偏差小于零点一度。”
“反重力引擎温度正常。”
总控台前,负责本次海试的海军司令王平波注视着屏幕。
片刻后,他下令:“启动一级涡轮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