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方红色巨人的重生,一海之隔的奥斯曼外交部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边境形势。
有人轻声道:“我们早就知道会走到这一步。”
另一人回应:“是,但我们能做什么呢?”
西方的豺狼,东方的巨龙,现在北方又新添了红色的巨熊做邻居。
会议的结论却依然是保持距离——他们既担心苏俄扩张,又清楚,钢铁盟约的威胁更大。
讨论持续了很久。
“苏联的影响已经压到里海,我们如果表态过激,边境会先乱起来。”
“可要是不表态呢?钢铁盟约已经在希腊站稳脚跟,我们在爱琴海的势力正被挤压。”
有人提到塞浦路斯:“至少那边的军事行动是成功的,岛已经统一,这总算是我们赢的一局。”
“这分明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另一人反驳,“这给了钢铁盟约干涉东地中海的借口。”
外交部长抬手制止争辩:“木已成舟,争论无益。”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确保局势不要继续恶化。”
会议最终得出结论:维持中立,不支持、不承认,也不公开反对中亚的政权更替。边境一线的部分口岸将暂时关闭,只保留商贸与人道通道,同时通过秘密渠道与莫斯科保持接触,避免擦枪走火。
中东的反应比安卡拉更为急促。
联合声明播出的当夜,利雅得王宫亮起灯火,国王召集安全顾问与内阁成员进宫。他们在地图前站了很久,最终下令石油部与国家安全局连夜拟定一份“防渗透计划”,重点保护油田、港口与炼化设施,防止工会、学生组织或外部势力借机搅动局势。
天还未亮,国营电视台便打断常规节目,播出特别评论。
主持人神情凝重,反复强调“红色浪潮试图破坏中东的稳定与宗教秩序”,画面切到专家访谈,提醒民众警惕“境外思想输入”。街头广告屏也插播同样的讯息,语气冷静,却透着不安。
波斯湾另一侧的社交平台上,情况截然不同。联合声明的片段和红场画面在短时间内被成千上万次转发,有人留言说“撒马尔罕做到了,为什么我们不行”,有人只留下一个红旗符号。
但不到半小时,这些内容就被系统清空,账号大量被封锁,搜索栏中也再找不到“联盟”与“苏维埃”字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