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侯还没等到下值,就听到期待的消息。
兵科给事中薛凤翔上奏,兵部尚书王象乾附议。
宣城伯监督内营,内东城宿卫提督空缺,易滋离德,定远侯邓绍煜,开国宁河王之后,沉毅简重,谦恭慎密,奉公守法,宽惠待人,世居东城,将略之雄,君子之行,宜乎为帝左膀,宿卫京师,辅佐帝业。
这话说的定远侯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奏折到皇帝面前当然也很顺利。
第二天,内阁和六部就开始廷议。
没有首辅,只有阁臣的时候,大家都一样。
三尚书鼎力举荐,东林也不能在这时候与顾命大臣英国公闹别扭。
以奇快的速度结束廷议,兵部尚书和阁臣叶向高共同票拟,再次转内廷披红。
涉及兵权调整,卫时觉无形中做了件好事,皇帝好歹亲政做了一件事。
天启从奏折中提取十六个字:沉毅简重,谦恭慎密,将略之雄,君子之行。
板上钉钉,开始草拟圣旨。
前后连两天都没用。
当然也无人反驳,四党都不反对,杂鱼又不是傻子。
如此快的速度,让卫时觉对兵部尚书的履历很感兴趣。
薛凤翔再快,也不可能这么快,尚书才是关键决断。
这家伙的反应出人意料。
堂堂尚书,扔掉脸面,自愿尾附。
一个抛掉矜持、不在乎脸面的高官。
大明官场稀缺的处事风格。
让人怀疑背后有什么目的。
卫时觉等了两天,薛凤翔都没提什么要求。
很是疑惑,让亲随去找定远侯要了份尚书详细履历,顿时惊呆了。
王象乾,是个奇人,也是个典型的‘明官’。
这是他第三次做尚书了。
亲身参与大明朝文治武功,亲眼见证国力从巅峰的急速坠落。
王象乾是隆庆年的进士,在山西做知县、参政,参与俺答封贡,平定右翼。
张居正当朝时,他在兵部做主事,参与戚继光蓟镇兵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