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立刻去档案室,那样太着痕迹。我需要先准备一份合情合理、无可挑剔的书面申请。理由嘛,就是“作为院内标兵,希望更精准地帮扶孤寡老人,促进邻里和谐,特申请了解后院某某氏的基本情况,以便制定帮扶计划”。
接下来两天,我利用工余时间,字斟句酌地起草这份申请。语气务必诚恳,理由务必充分,完全站在街道工作和社区关怀的角度,不流露出任何个人探究隐私的目的。写完后又反复修改了几遍,直到自己觉得挑不出任何毛病。
周五上午,我带着写好的申请,再次来到街道办,找到了档案室。接待我的正是王主任提到的干事小张,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姑娘。
我说明来意,递上申请,并特意提到了王主任的指引。
小张姑娘仔细看了我的申请,又打量了我一下,大概是认出了我是最近风头正劲的标兵,态度很客气:“何雨柱同志,你的申请理由很充分,也符合政策鼓励的方向。不过查阅档案有规定,需要登记,而且我必须在场。”
“这是应该的,麻烦您了。”我态度谦和。
小张姑娘拿着我的申请进去请示了一下,很快出来,带我进了档案室旁边的一间小阅览室。里面光线很好,摆放着几张桌椅。
“你稍等,我去调取一下某某氏(后院老太太)的档案。”小张姑娘说着,走进了里面那排高大的档案柜之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等待的时间似乎格外漫长。我的心跳有些加速,既期待能找到线索,又担心一无所获,或者触碰到什么不该碰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小张姑娘拿着一个薄薄的、封面泛黄的档案袋走了出来。
“给,这是基本信息部分。一些更详细的记录和审批文件不能看。”她将档案袋递给我,自己则坐在对面,拿出一本书看了起来,显然是履行监督职责。
“谢谢。”我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动作显得平静,小心地打开了档案袋。
里面只有寥寥几页纸。一张是基本信息登记表,用的是旧式表格,字迹有些模糊。姓名一栏写着“陈赵氏”,年龄推算下来今年应该快七十了。户籍来源地写着“河北沧州”,迁入时间是……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三年?那还是敌伪时期!她那么早就来到四合院了?比我们何家、易家都早得多!
我压下心中的惊讶,继续看。家庭成员一栏是空的。主要社会关系……也是空的。只有一行小字备注:“夫陈某某,已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病故。无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