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不抢功但得把路走实了

可问题是,那些代码……根本不是现代人能看懂的东西。

象形符文嵌套逻辑门?那不是编程,那是神在写诗。

我接过密钥,插入主控台侧壁的凹槽。

一道幽光自地底升起,空气中浮现出层层叠叠的金色纹路,像活过来的甲骨文,在虚空中旋转、重组,最终形成一段晦涩难解的算法结构图。

我盯着看了三分钟,头都大了。

这不是看不懂的问题——这是两个文明认知范式的彻底错位。

但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什么。

小时候,在爷爷的老旧温室里,一场突如其来的转基因病毒风暴席卷了整片试验田。

那时候没有高端建模,也没有量子算力,只有几亩快死的苗子和一群束手无策的技术员。

爷爷却蹲在地头,抽着旱烟,说了句:“别算命了,让它们自己选活路。”

然后他把轻度感染的植株分成五组,一组晒足阳光,一组泡在高湿环境,一组调酸土壤,一组断水控肥,最后一组什么都不做,就靠自然调节。

三天后,奇迹发生了——那株被适度干旱的麦苗,体内抗性基因自发激活,病毒表达被清除了八成以上。

“环境压力诱导自愈机制……”我喃喃出声,眼中骤然亮起一道火光。

为什么不试试?

我不再试图破译那些天书般的符文,而是直接调取B3区实时样本,将受扰动的小麦克隆出五批,分别施加不同胁迫条件。

光照拉满、湿度锁定、pH突变、营养剥夺、还有最后一组——模拟月昼极限下的轻微脱水。

每小时记录一次基因表达谱,用最原始的对比法,筛出生理响应最稳定的那一支。

吴刚曾冷冷警告:“非标准流程操作可能导致数据污染。”

我回他一句:“活着才是标准。”

三天过去,结果出来了。

第四组——也就是经历轻度干旱的那一组——不仅稳定抑制了异常表达,还意外激活了一段沉睡的耐辐射序列。

我把数据打包上传,附上一句话:

“老农民的土办法,也能验真伪。”

整个主控大厅安静了几秒。

紧接着,系统提示音响起:

【B3区基因扰动模型重建成功,预测准确率97.2%,超出基准阈值。

第二项验证通过。】

常曦看着我,眼神第一次有了温度:“你没解码青鸾残卷?”

“解不了。”我坦然道,“但我相信生命总会找自己的出路。”

她沉默片刻,轻轻点头:“或许……这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而此时,我右臂上的“协”字微微一颤,仿佛感应到了某种共鸣。

两关已过,七日之期,悄然推进。

可我知道,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

直到第七日清晨,最后一项任务终于揭晓——

当众重启停摆万年的生态子站,并将其重新接入主网。

那地方,位于月壳裂谷深处,能源断绝,通信湮灭,连吴刚都说:“只剩仪式性存在。”

可我就要让它,重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