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兔墩墩大元帅在安顿好,武大郎叔叔后,便把木牛流马进行现代化改造了,便派它们到田地里自行耕田去了。
兔墩墩大元帅,则一手抱着一个玉玉的,一岁多一点的侄儿,跟在它们后面进行监督。
他发现这一次这两个家伙,这两头木牛流马,由于受到人工智能系统的控制和优化。
果然比它们在原始状况下,进行耕田时灵活轻便,又迅速的多了。也似乎聪明了许多。
也就是说在没有改造之前,这两头木牛流马是笨牛、傻牛。
比如它们有时候耕地时,遇到过于松软的土壤,或者犁铧角度不对时,就会犁铧插得过深,导致犁地深浅不一,且坑坑巴巴地速度很慢。
但给它装上可以自动升降,且有限深器的犁铧后,这些就可迎刃而解了。
还有一个它们在地头拐弯的时候,以前都是两头木牛流马并进,几乎是绕一个很大的圈之后,它们才能拐过弯来,调过头来。
就像兔墩墩大元帅,刚刚用他们犁地时,拐个弯时,那里面的木牛流马是怎么也拉不住呀!
一个劲儿地与外面的木牛流马要并驾齐驱,缰绳都拉断几根了,也无济于事呀!
那么有人就说了,你用牛犁地,为什么不在木牛流马的牛鼻子上打个洞,拴个环,再系根绳子控制它呀!
正所谓制牛耳者不如制牛鼻子呀!你若抓住了牛鼻子,仿佛就控制了整头牛似的。
但是这只局狠于黄牛这样的动物,对于古代机器牛的木牛流马。
想通过控制它的牛鼻子来控制它,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木牛流马的鼻子,几乎是个摆设。
它可没有真牛的痛感和神经系统呀!即使把它扳断,割掉也不会影响木牛流马的。
众所周知,诸葛孔明先生的木牛流马的控制系统,好像主要是它们口中的舌头,把它扳一下就它就会前进,再扳一下,它则就会像头死牛一样,打死也不走了!
所以兔墩墩大元帅的机器人的自动控制系统,必须跟诸葛孔明先生的木牛流马的,口中的控制系统接轨才行呀!
不过这个倒是容易,最难的是怎么给这木牛流马增加动力的问题。
我们知道木牛流马的主要动力,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
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也就是说,诸葛孔明先生的这个木牛流马,它并不是一个什么永动机的机器,而是一个还得靠人力推动的,比较省力的机械而已。
怪不得兔墩墩大元帅,架着它们第一次耕地时,总好像觉得自己在后面,不用犁铧推它们,它们好像不走的样子,原来是这个原因呀!
为此,兔墩墩大元帅心想,既然这个木牛流马,是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让这个飞轮,一直保持惯性,甚至更强的惯性,来不停地推动木牛流马前进,从而达到一种永动机的目的呢!
于是兔墩墩大元帅暂停了这两头,木牛流马的耕地后,在它们的肚子里各安装了一个不倒翁,并用曲轴连杆系统,把它连在飞轮上了。
这样木牛流马一动,它肚子里的不倒翁就会受重力的影响,而不停地左右摇晃,从而不断地带动飞轮旋转,而飞轮再不停地带动齿轮运转,从而不停地推动木牛流马的运行。
而且越是崎岖不平的道路,不倒翁的摇晃力越强,它就转动飞轮越强。而飞轮的直径又远远大于齿轮的几倍,从而达到极限省力的效果。
至于在木牛流马刚刚启动的时候,兔墩墩大元帅在飞轮的一头,装了一个小孩玩具用的电动小马达。
当电动小马达,像拖拉机的启动马达一样,带动飞轮把木牛流马激活,即发动起来后,它就停止运转,并与飞轮脱离。
这样飞轮一旦转起来后,它就会带动齿轮运行。而齿轮一运行,木牛流马就会走动。
而木牛流马一走动,飞轮下面的不倒翁就会不停地摇摆,而不倒翁不停地摇摆,就会带动飞轮不停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