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荧惑守心
雪域高原的暮色总比中原来得更急,刚过未时,铅灰色云絮已像浸了墨的棉絮般沉沉压下。观星台的青石板凝结着薄霜,踩上去咯吱作响,王玄策拖着不便的左腿拾级而上,断足处的木屐与石阶相撞,发出单调的笃笃声。西北风卷着冰碴子刮过耳畔,他扶着冰冷的栏杆望向天际,原本该渐次亮起的星辰此刻全被浓云吞没,唯有心宿方位透着诡异的暗红,仿佛天幕被撕开道渗血的裂口。
“王正使,吐蕃赞普派来的三百甲士已在台下列阵,泥婆罗的象兵也按昨日部署扎好了营帐。”蒋师仁的声音裹着寒气从身后传来,他刚巡营回来,玄色披风中还沾着雪粒,右手紧握的陌刀在昏暗里泛着冷光,“再过三日便是惊蛰,冻土该化了,八千儿郎摩拳擦掌,就等您一声令下踏过象泉河。”
王玄策没有回头,目光死死盯着那团越来越深的暗红。心宿三星本是苍青色,此刻却像被泼了朱砂,居中的心宿二更是红得发紫,而荧惑星——那颗自古便被视作灾异象征的火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着心宿二靠拢,赤芒如炬,仿佛要将整片星域都燃成火海。“蒋校尉可知,荧惑守心,自古皆为大凶之兆。”他的声音有些发紧,喉结滚动着咽下口寒气,“当年汉高祖崩,便是此星象现世。”
蒋师仁闻言皱眉,举目望去时,恰好见荧惑星的边缘与心宿二相触。刹那间,天地仿佛被按下静音键,呼啸的风声戛然而止,连远处营地的喧嚣都消失无踪。紧接着,一道刺目的赤红血光从两星交合处迸发,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瞬间笼罩了整个雪域高原。原本覆雪的山峦成了赤红色,营地的幡旗染上血色,连蒋师仁手背上的青筋都泛着诡异的红。
“这……”蒋师仁下意识握紧陌刀,却见王玄策脚下的冰面突然泛起白雾。那是观星台中央用来观测星象的冰镜,往年冬月便会注水成冰,打磨得光滑如镜,此刻冰层下竟渗出点点殷红,像有无数血珠要从冰下涌出。没等两人反应,三百个模糊的人影从冰面缓缓升起,个个身着唐军明光铠,甲片上还沾着干涸的黑血,胸口都插着支雕花木箭——那是天竺士兵惯用的箭矢样式。
“是……是使团的弟兄们!”蒋师仁瞳孔骤缩,认出最前面那人是当年负责护卫粮车的队正,他左额的月牙形刀疤在血光下清晰可见。亡魂们面无表情,空洞的眼眶望着天际的血色星辰,三百道身影齐整整地朝着王玄策躬身,铠甲摩擦声细碎如沙,听得人头皮发麻。
“妖孽敢尔!”蒋师仁怒喝一声,陌刀带着破风之势劈向冰面。刀刃本是百炼精钢所铸,斩金断玉不在话下,此刻却像砍在烧红的精铁上,发出刺耳的铮鸣。令人惊骇的是,刀锋竟被冰面反射的星光弹开,整把刀剧烈震颤,蒋师仁虎口发麻,险些握不住刀柄。更诡异的是,刀身侧面原本用篆文刻着的“百炼”二字,竟像活过来般扭曲变形,转瞬间化作两个深褐色的梵文——正是天竺梵文中“凶”字的写法。
“这不是妖术,是天象示警。”王玄策按住他的肩膀,声音低沉如钟,“阿罗顺拿杀我使团三十余人,这笔血债,天地都记着。”话音未落,观星台角落突然传来嗡鸣,那是去年从天竺战场带回的铜佛残核,半掌大小的佛身布满裂痕,此刻竟自行悬浮起来,朝着荧惑星的方向飞去。佛核表面渗出金色的液体,细看之下竟像是佛血,滴落在星光中,腾起阵阵金雾。
血红色的天幕被金雾浸染,原本散乱的星芒突然汇聚,在夜空中组成清晰的字迹。蒋师仁识字不多,却认得那是中原的隶书,写着《乙巳占》中的句子:“七日内,主将殁”。他浑身一震,下意识挡在王玄策身前,握紧那柄已显凶兆的陌刀:“王正使莫怕!定是天竺邪祟作祟,某这就劈了这妖星!”
王玄策按住他的手腕,指尖冰凉:“星象已定,非人力可改。但这警示未必指你我。”他望着那些仍在躬身的亡魂,突然想起使团覆灭那日,阿罗顺拿站在尸山之上,手里举着的正是这尊铜佛。“是弟兄们的怨气与佛性相激,才显此兆。他们在提醒我们,前路有死劫。”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沉闷的鼓声。那是苯教巫师的营地方向,数十面羊皮鼓同时敲响,鼓点不急不缓,却精准地与夜空中星芒闪烁的频率重合。咚、咚、咚——每一声都像敲在人心上,观星台的基座开始簌簌发抖,青石板间的缝隙越来越大,竟有细小的石块从台沿滚落。
“不好,他们在应和天象!”蒋师仁脸色大变,苯教巫师虽未直接参与复仇计划,却一直以“观天时”为由在附近驻扎,此刻鼓声与星闪共振,显然是在助长凶兆,“某带亲兵去驱散他们!”
“不必。”王玄策望着那些逐渐变得清晰的亡魂身影,他们胸口的天竺箭矢正在星光中寸寸碎裂,“让他们敲。八千人里,有吐蕃的勇士,有泥婆罗的死士,更有我们大唐的血仇。荧惑守心也好,主将有劫也罢,三月春暖之时,我等必踏平中天竺。就算真有死劫,某这断足,也当为弟兄们趟出条血路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了鼓声与风声,蒋师仁听着,突然觉得那血红色的天幕也没那么可怖了。三百亡魂似有感应,空洞的眼眶里竟泛起微光,齐齐转身,化作点点流萤飞向天际,与那金色的警示文字相融。陌刀上的梵文“凶”字开始褪色,隐约露出原本的“百炼”二字,仿佛在预示着,纵有天险凶兆,百炼之师亦能逆天而行。
鼓声依旧,星芒未散,但观星台上的两人已握紧了手中兵刃。雪域的寒夜还很长,但他们知道,八千复仇之士的热血,终将比荧惑星的血光更炽烈。
第二节: 星图藏谶
观星台的震颤还在持续,苯教巫师的鼓点愈发急促,青石板缝隙间已能看见底下的夯土。王玄策扶着栏杆站稳,断足处的木屐陷入裂开的石缝,他低头时忽然瞥见基座裂口处闪过一点青铜光泽。“蒋校尉,看那里。”他屈指叩向脚下的石板,回声空闷,显是下方中空。
蒋师仁挥刀砍断捆扎帐篷的麻绳,将玄色披风垫在石沿,俯身扒开松动的石块。随着几声脆响,半面青铜星盘从基座下暴露出来,盘径足有丈余,边缘铸着繁复的云雷纹,盘面按二十八宿方位凿出浅槽,每个槽内都嵌着枚铜钉,钉帽上“唐”字铭文在血光下泛着冷辉。“竟是座星盘!”蒋师仁指尖拂过铜钉,触感温润,不似常年埋于地下之物,“看这工艺,倒像是我朝少府监的手艺。”
王玄策跛着脚凑近,目光扫过井宿方位的铜钉——那是对应天竺地域的星宿。他伸手捏住铜钉轻轻转动,只听星盘内传来齿轮咬合的轻响,盘面突然泛起幽蓝光芒,将一幅立体星图投射在半空。北斗七星悬于正北,心宿三星仍裹着赤红,而代表天竺的星区却被一团浓黑雾气笼罩,雾气中隐约有无数人影挣扎,细看竟与方才冰面浮现的唐军亡魂形貌相似。
“这雾……”蒋师仁瞳孔骤缩,陌刀顺势挑向那团黑雾。刀尖刺入的刹那,黑雾剧烈翻涌,竟发出无数凄厉的哀嚎,仿佛有万千冤魂在其中受刑。更令人惊骇的是,刀尖挑起的并非虚无雾气,而是一片金灿灿的残片——那是阿罗那顺常戴的黄金面具碎片,边缘还沾着暗红的血渍,正是使团覆灭那日,王玄策亲眼见他戴在脸上的饰物。
“他的戾气竟已浸染星象。”王玄策攥紧拳头,指节泛白,“那日恒河岸边,他就是戴着这面具,下令将弟兄们的尸身投入河中喂鳄鱼。”话音未落,悬浮在半空的铜佛残核突然坠落,恰好嵌进星盘中央的凹槽。佛核与青铜相触的瞬间,星盘表面浮现出丝丝金线,顺着二十八宿的脉络游走,最终汇聚成一行娟秀的字迹。
“是簪花小楷!”蒋师仁虽不精通书法,却认得这是女子笔迹,更奇的是字迹仿佛活物,在青铜上缓缓流动,“写的是……星凶非凶,借煞破敌?”
王玄策心头巨震。这字迹他再熟悉不过,正是文成公主的手笔。当年他作为副使护送公主入吐蕃,曾见她在绢帛上题过此般字体,婉转间自有风骨。“公主远在逻些,怎会在此留下字迹?”他伸手触碰那些金线,指尖传来温热感,仿佛触到的不是青铜,而是活人肌肤,“难道她早已知晓今日星象?”
蒋师仁突然低呼一声,指向星盘边缘。随着金线流转,井宿方位的铜钉开始发烫,钉帽上的“唐”字竟渗出殷红液体,顺着星盘纹路流淌,在黑雾笼罩的天竺星区画出一道赤色弧线。那弧线蜿蜒如河,恰似恒河的走向,而弧线尽头,正对着星图上代表中天竺王都的亮星。
“借煞破敌……”王玄策喃喃自语,忽然想起公主入藏时携带的《金刚经》,经卷末页曾有批注:“万物相生,凶煞亦可为利刃”。他正欲细想,脚下突然传来剧烈的晃动,观星台的基座再也支撑不住,轰隆一声崩塌开来。碎石飞溅中,蒋师仁忙将王玄策护在身后,待烟尘稍散,两人都被眼前景象惊得说不出话。
基座之下,竟整齐排列着三百具尸体。他们都穿着唐军的明光铠,身形早已冻僵,却保持着跪拜的姿势,头颅低垂,面向星盘的方向。更诡异的是,每具尸体的双手都捧着一卷星象图谱,图谱虽已泛黄,上面的朱砂星轨却仍鲜艳如新,与半空投射的星图分毫不差。
“是使团的弟兄!”蒋师仁声音发颤,认出第三排左数第七具尸体腰间的玉佩——那是他亲手送给同乡兄弟的护身之物。这些尸体本该沉于恒河,怎会出现在雪域高原的观星台之下?他们手捧的星图,又为何与此刻的天象完全吻合?
王玄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拾起一卷从尸体手中滑落的图谱。图谱末页用炭笔写着日期,正是使团覆灭的那一日。他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弟兄在临死前,竟用最后的力气绘制了星图,或许是托了某种未知之力,将这份警示送到了此处。“他们不是在跪拜星盘。”他望着尸体们低垂的头颅,眼眶发热,“他们是在指引我们,看清楚这天象背后的阵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半空的立体星图突然变化,黑雾笼罩的天竺星区里,那道赤色弧线突然炸开,化作无数箭头,齐齐射向代表王都的亮星。而星盘上的金线也随之异动,“星凶非凶,借煞破敌”八个字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简易的行军路线图,与王玄策昨夜拟定的计划竟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