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酸液、频率与“守夜人”协议

沈鸿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布满血丝,但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它不是一个稳定的信号,而是脉冲式的,包含多种谐波…像是一种…调制信号。”

他调出了一段经过处理的音频,降低了音量后播放。

那种低沉的、令人不安的嗡鸣声变得清晰可辨,其中似乎真的隐藏着某种复杂的节奏和频率变化。

“如果我们能解析出这种调制的规律,甚至只是干扰其关键频段…”沈鸿敲着桌子,“也许就能打断它对普通丧尸和高速变体的控制!”

“有多大把握?”江季黎问。

“理论上有可能,但需要大量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我们需要更多不同状态下节点信号的样本,需要知道它的控制范围、强度…”

沈鸿实话实说,“而且,就算理论上可行,制造出能覆盖足够范围的大功率干扰器,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其本身也可能成为吸引攻击的靶子。”

“优先进行理论分析和小型化设备测试。”江季黎做出决定,“这是可能改变战略平衡的方向,必须投入资源。”

基于新的威胁评估和样本分析结果,陆岩提交了全新的防御升级方案,代号“坚壁”。

首先,要对物理屏障升级。在主要防御方向增设更深的多层壕沟和更复杂的障碍物,重点迟滞高速变异体的冲击。

再者,要对感知预警升级,扩大能量监测仪的布防范围,建立更纵深的早期预警体系。

其次,还要有主动防御升级。 “蜂巢”系统增加发射频率和备用弹仓;“雷暴”电击系统优化电极布局和能源分配,力求更持久;优先研发基于新发现的声波/频率干扰技术(代号“噪音”计划)。

最后是战术调整。 巡逻小队编制和路线调整,增加远程火力和反快速反应小组,强调遭遇高速变体时的优先回避和远程打击原则。

方案庞大而耗费资源,但没有人提出异议。

节点的存在,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当晚,与“磐石”基地的加密战略协调频道首次启用。

双方交流了初步的样本分析结果和防御规划思路,发现结论惊人地相似。

“我们也发现了粘液的强腐蚀性和能量信号的调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