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轻不想安慰他。
她之所以叫他来大燕关,就是因为提前想到将来总会有这么一天——他是世子,未来的国公,俞家的掌舵人,只要不亡国,就有一些人巴不得他早死!
……
俞轻难得清闲,修炼神识之余,做了几个可以折叠的小凳子(跟现代的马扎大同小异)。
去扬场乘凉时提上就走,她就不用跟人抢碾子,搬凳子了。
这天傍晚,俞轻用完晚膳,带着樱草又往老地方去了。
“哟,这不是俞……呀,小人应该叫娘娘。”孙老伯家隔壁的方大叔正在大门口簸豆子,瞧见俞轻吓了一跳,差点把簸箕里的豆子泼出去。
俞轻不喜欢“娘娘”这个称呼,但事实如此,不让人叫也不行,只得捏着鼻子应下了,“忙着吧,大家乡里乡亲的,总那么客气还了得?”
方大叔放下簸箕,大手局促地搓了搓,嘿嘿一笑,“娘娘说的也是,那小人就不跪了?”
“不跪。”俞轻指了指簸箕里的豆子,“这些够卖吗?”方家是做豆腐生意的,买卖一向很红火。
方大叔道:“不够,三簸箕还差不多了。”
俞轻道:“辛苦。”
“不辛苦不辛苦,除了磨豆浆累点儿,其他的没什么。”方大叔挺了挺已经佝偻的脊背,手还在腰上捶了捶,“多谢娘娘经常照顾小人生意。”
大燕关是个有钱也买不到好吃的的地方,豆腐算个不错的菜色,俞家隔三差五就要买上几块。
俞轻瞧了瞧手上的折叠凳子,脑海里灵光一闪,说道:“我帮大叔做个磨盘吧,你用了我做的磨盘就肯定不会那么累了。”
“啊?”方大叔没听明白。
俞轻进了院子,在花岗岩做的大磨盘旁走了一圈,看清楚构造,说道:“我给你做一个不费力气的磨盘,你送我五块豆腐,如何?”
“啊?”方大叔更懵了,眨巴眨巴眼睛,“家里没牲口,怎么可能不费力气?”
方大婶从厨房走出来,笑道:“那可敢情好,多谢娘娘。真要做成了,我包娘娘一年的豆腐,都不要钱。”
俞轻点点头,“不谢,你们莫声张此事,等我做好了就给你们送来,忙着吧,走了。”她摆摆手出了院子。
方大叔看着自家媳妇,疑惑地问道:“什么样的磨不费力气?”
“梦里的磨不费力气。”方大婶啐了他一口,“你个死心眼儿,人家是娘娘,说啥是啥,咱小老百姓随便听听就成了,还能当真怎地?”
“对对……对,娘娘也是,闲着没事逗我们老实人干啥,怪招人烦的。”方大叔嘟囔一句,又去院门口簸豆子去了。
扬场上。
纳凉的还是那些人,热闹却没有那般热闹了。
俞轻到的时候人们先是静了一下,随后坚硬的地面上跪倒了一片。
“民女拜见娘娘。”
俞轻心里一惊,心道,动作声音整齐划一,这怕是有人教过了吧。
这样一来,她再想融入其中就没有起初那么容易了。
由此可见,不管从中作梗的人是谁,都没安什么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