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页

“人力只要看着线头有没有断就行,脚踩手拉什么的都省了,让他们多用电。无需一台机器对应一个人,做大。”把工程师喊到掌门殿来转交图纸的时候,沈文剑提出新的要求。

“做……多大?”

沈文剑挠头,不太熟悉纺织啊,就按一般工业机械来吧:“跟车床一样,人休机器不休,每台机器一个班次两、三个人吧。”

普通人使用车床时,很多时候也要两三个人,一些稍微大些的工件一个人可弄不动。

两三个人一个班次,也比较有利于机器检修、轮班轮休等,总不能一台机器出问题半个厂子停工,或者十来个人请产假厂子瘫痪吧。

提高了机器利用率,算是变向的降低了机械升级的成本,不过老板们以后在电费和工钱之间肯定要死些脑细胞。

六月下旬,不算太意外的,结界涡流憋出两个小小的气旋,似乎在为明年的气旋憋气。

运载机正在升级,琴仙岛也无法跨过七千多千米去跟小气旋对干。

运载机的升级意外的还挺快的。

刘香湘使用特别的组织方式,一边在做煤油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地面实验,一边就找工程院的人开始拆运载机的发动机、蒙皮、机翼内藏气囊、主储气槽等等。

运载机的两台使用液氢燃料的氧气增压涡轮发动机也被拆掉,升级完成之后,将由六台同型号的煤油涡轮喷气发动机执行全程任务,不再需要额外的推力。

做到这一点,很大一部分是十年来空气动力、加工精度成果积累的结果,新的煤油发动机在不改变材料的前提下,就能获得更大的推力,地面实验已经证实这点,并且有效寿命会可能更高。

六台常规发动机足以完成载着航天飞机最后爬升的任务,氧气增压功能仍然保留下来,以免托着航天飞机爬升时发生“哮喘”。

发动机地面实验还没有做完,燃料容器已经改好了一大半。六月底,主机身蒙皮、辅助骨架已经重新铺设完毕,只留下机翼还是框架和大堆片状油箱。

地面测试的项目太多,就算发动机装好,还有线路测试等大堆东西捣鼓,一时半会不得完。

这个时候,生物院的二代人造浮空石量产可行性的报告终于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