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举一个例子的话,我想用一用儒家至高的仁这个字。”
“人们常说仁者无敌。仁可以是,却不仅仅指的是仁义、慈爱、善良、忠孝、具有同情心这些品德性格。”
“实际上,在我看来,仁应该说的不是一种品格,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沟通顺应万物又不受外界左右的能力。”
“如此,才能称得上无敌。不然的话,你要知道,古往今来,具有仁心而不能成事或成道的比比皆是,哪来什么仁者无敌?仁者的人设就是周围简直特么的全是敌!”
“孔圣先师其实是一个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融合的很好的人,他对君子之道充满了向往和追求,同时又对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缺点所带来的种种危险,时刻保持着警醒。”
“如果只追求理想,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如果自甘平庸留在舒适区,而心中没有君子的理想,那么道义就很容易堕落。”
“至于说到区别,自然也是有的——达到顶峰的路径与方法不同而已。”
“所以道家认为,很多事情只是不同,并无是非、对错、高下之分。”
“比如说我道门,虽然也讲求有教无类,但是会从德行和资质上挑弟子的。我们认为许多人许多事,是有天命的,是讲天分的。修道是一条艰难之极事关生死的大事,道家不是很情愿去支持任何人都来尝试。”
“你看这山间的爬山虎,哪怕是面对一面岩壁,它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生长。换了葡萄藤,你不搭架子试试?”
“再看这仙人掌,没人管没人理也能照样活得好好的,你养盆蝴蝶兰试试?水多了死,水少了死,热了死,冷了还是个死。”
“所以说,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的好,每种植物都有各自正确的打开方式,各人有各人的道儿,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别人的可以参考借鉴,但不能盲目追随。”
“说的简单点儿,道是什么?是人就能得道吗?用肯定法来说,道即道路,人人都能走,否则就不是道。用否定法来说,并非人人皆可成道,因为人有心魔。”
“人有成道的可能性,但有不等于是,不等于能,不等于行。人人能走道,但可以走到尽头、走到极远、一直走下去的少之又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和现实。”
“道家取了一个角度,佛家取了另一个角度。”
“佛家想捞起每一个人,对每个人都不放过,一个也不能少。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万物皆有佛性,这是一种大慈悲、大愿念,大知识,大行为——这是必争的理想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