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渗水,通风良好,多人居住在一起,虽然没有隐私,但有安全感,夜间甚至有一些暖和。

通道虽然看似狭窄,但却四通八达,不论是上楼下楼,还是去厕所、食堂或澡堂,都非常方便。

十多万人居住在一起,竟然形成了一种小型社会一般的感觉。

而且这个社会,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好。

他们修剪不平的凹凸,增添新的公共设施,把如同滑道一般的路敲出楼梯的形状,在食堂里增添桌椅,在厕所里增加坑位,以缓解拉屎要等待很久的尴尬,等等。

大楼里甚至形成了朴素的市场交易,他们通常在晚餐结束后,在食堂里摆摊,多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以换取自己需求的物品。

三栋大楼如出一辙,没有政府引导,没有受到外部影响,都是自发形成了一模一样的社会模式。

这种现象引发了萧潇的注意,他专程考察了一番之后,认为这种原始的社会经济也要纳入发展改革委的管理。

除了收税,还要按照发展改革委的规范来指定商品价格,并且还要在大楼里设置城管,来规范乱摆乱放的问题。

这种可笑的行为很快被身兼三职的副主任雷田彤制止了。

他只用了一句话就说服了萧潇:“我们应该用外部的市场经济取代它,而不是管理它。”

与财政处的组合不同,在那里,他的主要作用是监督老谢防止他走错路。

而在这里,他则是要压制萧潇过于跳脱活跃的想象力。

只要不脱线,萧潇确实很有才干,在他的管理下,长山郡的市场秩序基本恢复了正常,民间交易变得非常活跃,淮镇上的小商小贩从三个月前的不到一千家,一举跃到现在二十万家,商业一条街,大商城之类以前只在大城市里有的东西,在淮镇上也渐渐有了雏形。

甚至还有一些外地的小公司、小企业,搬到了长山郡发展。

因为萧潇降低了企业税,提供了外地企业落户补贴,而长山郡虽然交通不便,但基础设施齐全,水运发达,物价较稳定,也算有可取之处。

渐渐的,淮镇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渐渐有了二三线城市的风貌,长山郡财政的税收,也达到了每月15亿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