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谈判方式没有来回来去的讨价还价,注定过程会非常短,于是洪涛就真的省了一顿饭,苏轼和蔡京无法马上拍板做主,还得回京复命等待皇帝定夺。
有这么大的心事牵绊,他们也没心思吃饭,要是早知道王诜这么干脆,连茶都不会喝,站在台阶上不用一个时辰就能把事情说明白。
不过蔡京和苏轼走之前也放下了话,只要凉王有把握退敌,他们就会尽量说服皇帝下旨重新组建新军。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让洪涛别再四处乱窜了,老老实实待在扬子镇听宣。
看来北面的战事确实不容乐观,以至于把这位权相都吓得提不起玩弄权谋的心思了,或者说他还没尝到大权独揽的滋味,也就还不是利欲熏心的权相,多少能想着点职责所在。
无论蔡京和苏轼怎么想,洪涛都要做出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推翻已经执行了七八年、每天都在稳步前行的庞大计划,做出提前和朝廷翻脸、很可能让之前所有努力都前功尽弃的准备。
第745章 计划有变
自己是不是必须上前线?这个问题已经没啥可考虑的了。甘凉路必须救,那里有自己的产业和自己的女人。
齐王也必须救,他是自己庞大计划的关键节点。失去了这位六皇子,计划执行的再完美也不算成功。
能不能在三个月内练出一支强军,这也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都不用练,这支军队一直存在,只是不为人知罢了。
它们在哪儿呢?藏在三个地方。首先就是最容易猜到的济州岛,没错,蒋二郎的海军、萧兀纳的海军陆战队总数有三千人左右。
他们中的少一半成员原本就是新军,还成建制的训练了六七年之久,又全部换装了后装线膛枪和后装火炮,战斗力比新军强了很多。
其次就是镖局、邮局和督查院系统里的武装人员,总数也有二千多。这些人一直都按照特种兵和新军的标准训练,同样熟悉火枪性能,只是大部分人并没经过正规战斗洗礼,差就差在作战经验上了。
最后的兵源比较不好猜,怕是谁也想不到,但他们的人数最多。只需在福州日报、真理报上登出一则招兵启示,以国家和凉王的名义召唤当初北伐时的新军和工程兵部队,估计从者没有一万也有八千。
年纪?二十多岁的新军和四十多岁的新军在洪涛眼里是没有本质差别的。具备行军的体能、可以拿得动滑轮弩和追魂枪、有挖战壕的力气就足够了。
新军的选择项目的不是拼杀技能,而是多年养成的战术素养和对战术的理解执行能力,这玩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