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页

后来马未都想要写一部集多类藏品于大成的收藏类图书,他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天地玄黄,这名字太好记了,有萧老爷子这层关系,再加上《明朝》火遍全国,天地玄黄的成绩有目共睹,他们的宣传发行能力非常强,部部都是畅销书,马未都虽然不差钱,但也希望自己的心血之作能有更多人喜欢、阅读,并通过图书的影响力让更多普通人了解收藏,重视古典文化。

与其让那些国有出版社简单化的处理,不如交给天地玄黄这家民营图书公司仔细策划一番,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有了后面马未都和李文化的见面,何沐打电话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两人第三次见面了。

李文化对于马未都的青睐还是有点受宠若惊的,毕竟是大文化家,在国内收藏界具有空前的影响力。不过冷静下来后李文化就开始有点别样心思了,那就是他能否把马未都的书做好,毕竟收藏类书籍非常小众,看看马未都前作《马说陶瓷》和《中国古代门窗》的销量就知道,口碑虽好,但销量一般,影响力仅限于他们这个圈子,这类图书难有大作为,甚至可能砸了天地玄黄部部畅销书的金字招牌。

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李文化还是欣然接受了马未都的授权,决定打造一部收藏类超级畅销书,即便不成功对公司也是有好处的,毕竟一直在网文圈子里容易让人思维僵化,要明白文学除了网络还有更多更大的天空,切不可舍本逐末。

第一次见面李文化和马未都更多的是了解彼此,并聊了聊古玩收藏,李文化博学多识,马未都博古通今,两人相谈甚欢。

第二次见面李文化看了马未都的部分手稿,对这部书有了大概了解,一本肯定是出不全的,必须走系列路线。

第三次见面李文化向马未都提出了他的建议——上百家讲坛,把这部书用“讲”的方式说出来。

既品三国的易中天之后,《百家讲坛》又成功打造了讲论语的于丹,这个节目不仅捧红了这些文化人,带动了社会关注文化的风气,也捧出了几本超级畅销书,《易中天品三国》依然在热销榜上,《于丹<论语>心得》势头更猛,两本书压在《明朝那些事儿》上面让李文化很有点不爽。

通过《百家讲坛》推广马未都这个人和他的书,这是李文化和他的团队想出来的宣传手段,他把参加《百家讲坛》的好处一一罗列出来,马未都思索了一会儿就同意了,而且以他的身份地位想要在《百家讲坛》开讲基本没什么难度,制片人还巴不得能请到他呢。

这件事谈得差不多,接下来李文化就要开始和《百家讲坛》制作组联系了,tv他也也是有些人脉的。这时候何沐打来电话,把自己的问题说了说,挂掉何沐的电话后,李文化的大脑飞快的转了一圈,然后对马未都说:“马老师,我又想到了一个主意,不如咱们拍一部电视剧,一部以您的经历为蓝本,主要讲述古玩收藏的电视剧,你看怎么样?”

“这,这动静有点大吧?”

“动静大不是坏事,您无论出书还是上电视节目,不都是为了宣传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吗,要说影响力,前面两者都不如电视剧影响广泛,到时候再请一个当红明星,肯定会有更多人知道观复博物馆,知道你马老师,也会有更多人了解到文物古玩的收藏鉴赏知识,了解咱们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这不是您的终极目标吗!”

何沐只是说自己萌发了写剧本的想法,到时候有什么不懂的要请教他这个《长安乱》编剧之一,然后何沐让他帮忙介绍几本古玩收藏类型的书籍,他最近想看这方面的书籍,结果李文化一下子联想到拍一部古玩收藏类型的电视剧,这是一个偏门类型,但拍好了肯定会引起极大地轰动,尤其当主演是何沐这个人气明星的时候。

李文化在短时间内罗列了一个计划,并对马未都讲了讲,首先这部戏会配合马未都的讲座和新书,这是肯定的,剧本可以由天地玄黄自己的编辑或者找专业编剧完成,马未都要负责提供收藏圈内的素材和故事,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到时候马未都可以挂一个特别文学指导的名头,如果他愿意也可以参与到剧本的创作中。

剧本完成后可以交给比较靠谱的影视公司,比如虎狼影视,由他们投资并负责拍摄,后期的宣传可以由天地玄黄和影视公司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