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到了。”卡梅隆对瑞恩做了个放心的手势,“瑞恩,我保证,影片的制作成本不会超过2亿5000万美元。”
这个数字确实不算高,还不如华纳的《超人归来》。
“我已经说服了董事会。”瑞恩不紧不慢的说道,“迪士尼最少会拿出2亿5000万美元的宣传费用……”
他停顿了一下,“吉姆,成本5亿美元的史上第一超级巨片是很好的宣传嘘头。”
“我会配合你们。”詹姆斯·卡梅隆点了点头,显然认同这个方案。
“影片初定明年上映。”瑞恩仔细盘算了一番,“距离1997年夏天的《泰坦尼克号》12年,那就这样好了,詹姆斯·卡梅隆准备十二年的大制作……”
“瑞恩。”
片场暴君抬手打断了他的话,“从《泰坦尼克号》开始,你就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我们是合作伙伴,我会全力配合迪士尼的宣传计划。”
“放心,吉姆。”瑞恩靠在椅背上,“在影片完成前,我们尽量不会打搅你的工作。”
随后,两人闲聊似的说起了拍摄的一些情况。
为了达到《阿凡达》的拍摄要求,詹姆斯·卡梅隆和iax公司改进了他们的3d数字摄影系统,为此专门建立了一套fion3d摄影机系统,其中包括了11通道的运动控制——双镜头同步变焦,跟焦及光圈控制,双机之间的独立汇聚控制,基线控制以及为维持支架平衡,特别是为安装斯坦尼康而重新设计的反光镜控制等等。
“每天我们要仔细检查几乎所有的镜头,来确保照明是否正常、汇聚和基线是否正确,这是很繁重的体力劳动,却非常的必要。”
说起复杂的拍摄时,卡梅隆似乎也有些焦虑,“两台摄影机起初特别容易出问题,有时让他们匹配起来简直就是个挑战,如果其中的一台稍微有点虚焦,那么整个镜头的3d效果就毁了。”
虽然没有去惠灵顿,瑞恩也能猜到其中的难度,哪怕是迈克尔·贝,每天拍摄完毕,都会和摄像指导逐一检查拍摄的镜头,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完美主义者詹姆斯·卡梅隆会怎样做,可想而知。
毫无疑问,《阿凡达》在数字立体和虚拟摄影技术上的成就将是伟大的,它的出现将为数字立体电影形式、制作理念及技术带来强劲的推动作用,必将成为整个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正如卡梅隆所说的这样,“现在我们的技术是领先5年的,但5年后这些技术将成为大家常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