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1页

双方都是牺牲者,没有强弱之分,都被一个叫“战争”的魔咒驱使着……

作为导演,娜塔莉没有在电影中直接对战争做道德判断,没有通过战争场面的残酷来唤起观众的人道主义同情,也没有制造戏剧性场面来讽刺美国发动战争的原因。

当然,她更不会“站在”伊拉克的立场上以他们的观点来看待眼前这场战争。

娜塔莉极好的把握住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影片所有的反思,都是站在了美利坚的立场上,都是基于美国是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者这一最基本的条件。

就像是《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对战争反思,那是胜利者才有的特权。

当战争可以获得巨大利益时,他们无畏进攻;当战争的正义性存疑时,他们仍然不会放弃……

从某些方面来说,《拆弹部队》完全继承了好莱坞战争反思电影的优良传统,完全符合现今的社会政治形势,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需要,也符合总要在政治上表态的奥斯卡的要求。

第824章 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

“在战争中,需要联合作业的拆弹小组起到的是一个非常关键却很少被人提及的重要作用,我只是想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工作性质。”

稍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娜塔莉成为了记者最主要的采访对象,影片政治正确的立场已经展现无遗,也不需要她自夸,她非常聪明的将话题集中在了那些所谓的‘英雄’身上。

“巴格达在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一片可怕且危险的地界,但是拆弹小组所面对的却是更为糟糕的境况,在任何一个特定的一天里,都会有炸弹在这座城市里爆炸,至于其他10到15个没有被引爆的,则要归功于这些人数不多、秘密从事工作的拆弹专家的成功排险。”

“事实上,这些人每一天都生活在致命的威胁当中,也令故事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张力、传统风格和戏剧冲突……其实从一种带有隐喻的水平线上出发,他们对于整个战争来说,就象征着英雄主义。”

就像娜塔莉说的这样,《拆弹部队》除了“政治正确”和对战争的反思之外,对美军的正面表现几乎无处不在。

首先,将美军中的拆弹兵作为表现对象就很讨巧,拆弹兵不是战斗部队,不会有其他影片中大量出现的跟当地人交火的场面,他们的拆弹任务都是在保护当地人的生命和财产,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

因而美军在影片中就不是以侵略者和占领者的形象出现,而是以保护者和拯救者的面貌出现,而且拆弹本身就是‘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和大无畏英雄主义的体现,由此片中美军形象实现了升华,更容易取得理解和认同。

其次是对男主角詹姆斯的塑造,虽然不拆弹誓不罢休的行为看上去有些疯狂,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堪称人性‘善’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