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页

最大的问题是桑税,现在种桑的都是浙江的大户,这些人家哪个不是良田万顷?有的朝中有人,有的是本就在浙江的极有声望的豪绅,他们土地多,种的桑田也多,巡抚大人竟将桑税足足提高了数倍,随便一个大户,若是缴起税来,怕都是数百上千两的金花银,若是你种的更多一些,怕是几千两也未尝没有可能,这些人,会答应吗?

平时官府的许多政策,都是尽量的倾斜这些士绅,为的就是安抚他们,现在倒好,巡抚大人不但不对这些人安抚,反而先拿这些人开刀。

这……

布政使赵明倒是对徐谦有好感的,一方面他是王学门徒,另一方面,徐谦带兵南下,拯救大家于水火之中,于是忍不住劝道:“大人,若是如此,怕是大户们不满,他们若是要闹起来,这可不是好玩的,到时候……”

徐谦微微一笑,道:“这个无妨,告诉他们,明日夜里,请大家来巡抚衙门,凡是有什么不满的,都可以来找本官诉说,本官自然会给他们说清楚讲明白,赵大人,这新政要尽力推行下去,要立即下文,让各府各县遵照这一条办理,立即贴出文告,公告天下。”

赵明心里叹了口气,忍不住想,这新任巡抚,毕竟是清流出身,一切都过于想当然了,方略倒是好方略,也确实有爱民之心,若是这个办法真能推广下去,浙江一省,恐怕再无饿殍,毫无节制的种桑,也会得到一定缓解,可是……这毕竟只是愿望,再美好的愿望碰到了现实,都是扯淡。

不过赵明也并不担心,徐谦这个所谓的政令,多半只是刚刚上任一头热的想法,等到时候遇到了阻力,自然会改弦更张,现在倒不如先顺着他,遇到困难之后,再废除也就是了。

一场会议很快结束,巡抚与布政使司自然下文,公告浙江各府各县,这一道政令下来,倒是不少人暗暗点头,浙江的税本来就重,现在巡抚减税,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是这拳拳爱民之心却是跃然纸上。

消息传到乡间,更是反应热烈,乡民们一直深信徐谦乃是文曲星,现在甫一上任就要减税,这可就非比寻常了,历朝历代,只听说过税赋越来越多,摊派多如牛毛的,从未听说过减税一说。

再加上明报及时刊文,将徐谦税制的用心和税制的许多章法一一刊载出去,什么样的人不必纳粮税,又有什么样的人纳三十抽一的粮税,桑税如何征收,再有若有官吏加征税赋,又该到哪里状告,本地知府、知县若是不肯照章办理又会如何严惩,林林总总,正版报纸竟有十万言,更是鼓励生员进行督促,说是家事国事天下事,读书人都需事事关心,王学讲究的是知行合一,理应将所见所闻,俱都上报。

也就是说,明报在这边,号召省内生员督促官府的税赋征收,假若有官吏不法,大可报到巡抚衙门或是明报,到时巡抚衙门必定照章办理,并且还会对该生员进行一定的奖励,比如在学里,廪生、增生的缺额,还有乡试的名额之类,不再单单考察学问,还要考察品行,纠察官吏不法也属于德行考察的范畴,总之,若是上报,之后上报属实,在进学方面,会给予一定的倾斜。

对生员来说,本来就清高自傲,现在巡抚衙门放权,让他们纠察不法,生员们自然欢迎,以后见到了官吏,腰杆子更直。不只如此,来点正义感,居然还有好处,各乡的生员、秀才们拿了明报,此时已经开始打起主意了。

倒是那巡按周昌也拿到了明报,看了之后也是眉飞色舞,他有预感,徐谦这是在作死。一开始,以为这只是徐抚台虚晃一枪,喊喊口号而已,这在官场上并不鲜见,可是具体执行不执行,是另一回事,谁晓得这位抚台大人吃了猪油蒙了心,居然动真格,连明报都为他鼓噪造势,如此一来,那些种桑的大户们,会善罢甘休吗?这些人可都是地方上的土皇帝,利益受损,等于是加收他们的税来补那些寻常小户的不足,周昌决定再等一等,等那些大户闹起来,再在其中做一些文章,到了那时,且看这巡抚怎么下的来台。

想到这里,周昌心情大好,不由哼起了小曲,很是畅快。

……

浙江的大户,尤以青田刘家最是尊贵,拥有的土地也是最多,刘家在浙江的地位,可远远比从前的商家要厉害的多,而商家后来从事走私,土地倒是不多,可是刘家不同,青田县几乎过半的土地,都是刘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