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章

——“我们老苏家都是实诚人,我也是担心你被骗了。”

顾承安读书心思不重,可记忆力极好,一封信的内容看过便记住,在脑海里翻来覆去地回想,越想,周遭的温度越低。

苏茵走下楼,和顾爷爷老两口打了招呼,再看向顾承安,发觉他心情不大好似的。

果然,年轻时的大佬都阴晴不定!

=

苏茵听着顾爷爷和王奶奶回忆当年,从前天来拜访老战友的师长聊到了当年参军的岁月,提及苏茵爷爷,更是不胜唏嘘。

“当年我和你爷爷一块儿打鬼子,受伤这种事不提,死都不怕的...”

苏茵喜欢听顾爷爷说起过去,好像自己爷爷还在身边似的。

“后来你爷爷带着你不容易啊,我给他寄信寄钱,他还不收钱,这人就这个犟脾气,气得我骂了他几句,要不是当时军区事情多走不开,我高低要去你们那儿埋汰他。”

苏茵莞尔一笑,其实自己爷爷的脾气和顾爷爷挺像,又犟又轴,她以前听爷爷说过和顾爷爷爱吵架,可吵着吵着说起行军打仗的事儿,立马就能和好。

都是直肠子,没太多弯弯绕绕,实在人。

“你和你爷爷在村里也不容易。”王奶奶越想越心疼,拉着苏茵的手,脸上皱纹铺开,一派慈祥模样。

苏茵摇头,脸上挂着平和的笑容,“还好,有遮风挡雨的屋子,有吃的就够了。爷爷一直教育我,得脚踏实地,不求多的,平安健康就行。”

“你爷爷是个明白人。”老太太感叹。

顾承安默不作声,在旁边看着自己爷爷奶奶和苏茵说话,苏茵背对着他,单薄纤瘦的背直挺挺的,两条麻花辫乖顺地搭在脑后,细碎的碎发随风轻轻飘动,伴着她动了动身子,说起过去的苦日子,却嘴角含笑,瞧着又乖又温柔。

再念及信里一句一句言辞激烈的污话,顾承安心口隐隐发闷,眉心深拧,大步走到沙发旁。

“爷爷,我记得我们院里之前有谁转业去了和平县?”顾承安模糊有个印象。

“是,你齐叔转业的,

五年前,大院里和顾老爷子关系不差的齐家人转业离开回了老家,正是苏茵的家乡。

∮刺棠提醒您《七零娇美人嫁年代文大佬》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顾承安上邮局一趟,花钱拨通几经周折打听来的电话。

“齐方明,是我,顾承安。怎么?忘了大院里这些人了?”

“...行,有机会见。对了,有事儿找你帮个忙,帮我打听一个人,就是你们和平县的,在山岗公社,姓苏,叫苏建设。你侧面找人问问情况,打听点实在的过来,尤其是,有没有苛待侄女之类的。”

电话那头的齐方明满口应下,当年关系不近不远,可他在大院就没少被顾承安关照,虽说如今多年没联系,帮忙打听个人都是小事。

=

苏茵不清楚自己三叔往京市寄信的事,她在京市安稳下来后,只给姨奶奶寄信报了平安,老太太是村里难得能识字的老人,文化水平可见一斑。

姨奶奶刚收到的信,当初就和苏茵约好,寄信人的名字写别人的,以防被她三叔发现,就连这信,都是让自己孙女去县里邮局领的,没敢等邮递员送到村里来。

看着信,姨奶奶慈祥地笑笑,转身便烧了。

“奶奶,您怎么烧了啊?”小月有些可惜,还想再看看茵茵姐姐寄回来的信。

“免得被你三叔看到,到时候给茵茵使绊子。”

苏茵除了寄信,还给姨奶奶和小表妹寄了五块钱和一斤京市特产酥心糖,过去多年,姨奶奶对自己和爷爷多有帮衬,这回苏茵能趁三叔三婶不注意偷偷坐上去京市的火车也多亏了姨奶奶打掩护。

姨奶奶是个节省人,只让孙女吃一颗糖,剩下的锁进柜子里。

转身看着孙女翘得能挂油壶的嘴,朗声一笑,“就你这嘴,我不锁着,两天就能吃完!”

小月心虚垂下头,知自己莫若奶奶。

两人相依为命,说了会儿话,便去准备晚饭,今晚吃得好些,炒个白菜。

铁锅里冒着热气,透过袅袅炊烟,姨奶奶见着一个年轻男同志走了过来。

“是何奶奶吧?您好,我是县里档案局的小齐,跟您打听个事儿。”

姨奶奶警觉起来,上下打量这人,疑心是不是来给茵茵使坏的,刚准备装聋就听到男同志继续开口。

“打听打听苏建设的事儿。”

姨奶奶听到这话,一拍大腿,话立马涌到喉咙口了,“他的事儿我可知道!”

——

“同志,麻烦看看有没有我的信,收信人是苏茵。”苏茵正在邮局取信,上回的文稿投递了京市晨报和青年杂志,尤其是青年杂志,是她仔细研究过文风才写的。

“有,两封。”邮局工作人员显然已经注意到她,每半个月准有信来,寄信方不是报社就是杂志社,忍不住好奇,“同志,你在投稿啊?”

这种事情不稀奇,只每回都能中稿让他咋舌。

苏茵含糊一句,捏着两个信封离开。

京市晨报和青年杂

艹,胡立彬和吴达对视一眼,这苏茵是要给安哥带绿帽子啊!

“走走走,快找安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