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斗文里的男主(十六)(女主光环)

不过换个角度,这些就都不是问题。无论是皇帝还是永宁侯府,都不缺人手和田地,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大大方方,也不用藏着掖着怕人觊觎。

皇帝最后下定论道,“先在爱卿的庄子上和皇庄上试着种吧。”既要有给满朝文武看的成果,也要有足够推广天下各地的种子。

林文照凭借此功顺利地留任京中,还升任了户部左侍郎,也就是他岳父之前的位置。而沈柔也蒙皇恩受封四品恭人的诰命,若非谢知非特意提了一下,皇帝还真不大会在意一个内宅妇人。

然而在旁人看来艳羡不已,沈柔心里却高兴不起来,棉花这样的重器才换来这么点东西,实在是浪费了。

但她也清楚,林文照的根基太浅,这样的泼天功劳吞不下来,反而会引人觊觎,他们需要找根遮风挡雨的大树庇佑,最佳选择就是永宁侯府。

夏去秋来,

皇庄和永宁侯府的庄子上种的棉花都到了收获的季节。谢知非本来就时刻盯着棉花的种植情况,让经验丰富的农户琢磨棉花生长的各种最优条件,结果自然是很可观的。

谢知非写好了折子后就入宫面圣了。入殿时,见皇帝也是一脸喜色,估计皇庄上的棉花也是长势不错。

过了两日,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先后去了皇庄和侯府的庄园,不仅看到了白花花一片的棉花田,还有绣娘们数个日夜不休赶制出来的棉衣棉被。哪怕知道陛下和永宁侯近一年来都在关心某种名为‘棉花’之物,但亲眼见到的时候,众位大臣还是被震惊到了。

在知道它可以提高产量足够低廉又保暖之后,几乎所有人都看着眼睛放光了。

文官们尤其是户部的官员,首先想到的就是每至冬日,天下各地都有冻死的平民百姓,即便有州县隐瞒不报,但统计下来的数字依旧是触目惊心,而且需要国库拨款,赈济大量灾民。

武将会想到,边关行军打仗常遇到天寒地冻的气候,不仅难以作战,还是冻伤冻死许多士卒。

如今这许许多多的难题,竟然可以被一个小小的棉花轻易化解了。

众大臣当即跪了下来行礼,高声呼道,“陛下圣明,陛下万福。”

随后皇帝就将推广棉花一事交给了永宁侯,其他人再眼热也没用,大部分的棉花种子都在永宁侯的庄子上。

若说皇庄还只是按照陛下的要求,试验性地种了一些,那真正清楚棉花价值的谢知非恨不得将庄子上全种上棉花了,要不是原来的棉花种子数量不够的话。可能是他时常给农户们提一些现代种植的建议,他庄子上的棉花产量也比皇庄更高一些,连工部负责农事的官员都纡尊降贵跑来跟他庄子上的农户交流请教了。

总之论对于棉花种植的了解,满朝文武也没人能与永宁侯相比。

谢知非让手下人整理出了一份棉花种植的书册,刊印出来下发给主管农事的官员还有各州县衙。同时朝廷也要派遣官员到天下各地推广棉花种植。

林文照本来也有机会参与的,但是他才刚坐热户部左侍郎的位置,许多人盯着呢,不方便动。

在棉花收获后,谢知非又向皇帝提了提林文照和沈柔的功劳。林文照刚升官,不好再擢升了,皇帝又赐下了许多宅院田地和黄金给他们夫妇。

说实在的,若不是谢知非屡屡提及,皇帝还真不大会记得一个外放多年新调回来的四品官员。棉花功劳虽大,但升官晋爵赏赐田地金银珠宝,就已经足够了。换成是异国商人进献此物,最多也就是黄金千两田地百亩了。

皇帝忽然想起道:“朕听闻林文照与成渊好像是连襟吧。”

谢知非道,“回陛下的话,确实如此,林侍郎之妻,乃是微臣夫人的庶妹。”

皇帝爽朗笑道,“成渊真不愧是朕之爱卿,举贤不避亲,连姻亲都能帮到朕的忙。”

谢知非不知道是该吐槽皇帝这个思维关系逻辑,还是同情一下打上永宁侯亲戚这个标签的林文照,虽说在他将棉花交给谢知非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主动绑上了永宁侯府这艘船,还是单方面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才说起举贤不避亲,下一刻谢知非便向皇帝请求道,让世子谢琦担任钦差官员,巡视各州县棉花推广种植情况。

要知道如今谢琦在御书房行走,哪怕无法参议,也是天子近臣的位置,每日身处这个国家多少人艳羡不来。偏偏生为他父亲的谢侯,代他求了另一件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