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斗文里的男主(十六)(女主光环)

皇帝也很意外,谢侯不是一向宝贝自家儿子么,怎么舍得放出京城了。

谢知非一本正经道,“谢琦承蒙圣恩,伴随圣驾左右,但还是太年轻,还需多加历练,吃些苦头。”

实际上是棉花这事出来后,朝野传颂的当之无愧是陛下的贤明名声,但其次无法忽略的就是主持种植计划的永宁侯。

那些皇子王爷,平日少见到永宁侯,有心邀约下帖子,以永宁侯的地位也可以完全不在意,不怕得罪了哪位,对待诸皇子王爷都是一视同仁,杜绝站队的迹象。他们没法跟永宁侯死磕,就只能盯着永宁侯世子了。

昨天楚王邀请打猎,今天宁王在春风楼设宴款待,明天赵王的外家威勇侯府举办踏青诗会等等,各种名目,各种空闲时间见缝插针的邀约,谢琦也有些招架不住了,便向父亲求助了。

正好也有这么个机会,谢知非就把他给塞进离京队伍里去了。

但谢知非也不是让他出去游玩的,若能让他体验一下民生疾苦,历练成长就更好了。

临近冬日,以皇后为首的后宫偕命妇女眷,亲手缝制数百件棉衣,送与京城贫苦百姓。一方面让棉花迅速自上而下地被人们所接受,甚至风靡京城,另一方面,百姓无不称颂帝后贤德,爱民如子。

借着棉花这股风潮,谢知非在朝堂上提起了另一件事,开海禁。

开海禁这事在朝堂上争论由来已久,反对的官员居多,认为不利于农事国本,且会令沿海滋生祸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站在历史发展的高点处的谢知非,当然知道开海禁的重要性。

现在看起来本朝天下太平,海清河晏,但若始终固步自封,也强盛不了太久。

谢知非一直想支持开海禁,只是欠缺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这不,棉花送来了这股东风。

谢知非沉声道,“棉花并非本朝中原所有,乃是异域商人带来,可见在海外之地仍然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神奇作物,也许有能亩产千斤的粮食,也许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微臣认为可以让出海的商队尽力寻找一些本土所没有的种子物品,说不定也能同棉花一样利国利民。”

“荒唐,哪来的能亩产千金的粮食,永宁侯难不成是在做梦。”朝堂上一言官下意识驳斥道。

谢知非语气淡淡道,“在棉花出现之前,我想诸位也没有人相信会有比丝绸价格更低廉又更保暖的衣物。”

其他人顿时哑口无言。

尽管永宁侯所说的能亩产千金的粮食作物,百官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是无稽之谈。但仔细想想,棉花也不是他们能想象出来的。

反正皇帝是有些动心了,

“可若依永宁侯所言,那朝廷岂不是要为组织修建船队耗费巨资,劳民伤财。”说这话的是右相,一大把年纪了对于开海禁这种改革措施还是相较于抵触些,担心出乱子。

许多反对官员都应和道,“对啊对啊,传出去恐怕还会激起民愤。”

谢知非早有对策,沉声道:“朝廷可以下令,允许民间组织船队进行海上贸易,但需要缴纳相应赋税,若有人能寻到类似棉花这等利国利民之物,朝廷再予以嘉奖。”

官方设立海禁,但民间也不缺少为财铤而走险的人。就比如被天子内卫狠狠清理了一波的世家大族,以往多年也没少借着盘踞东南富饶之地的优势,建立商队出海。因为和官府打好了关系,这才隐瞒不报。

直到皇帝想拿世家大族开刀,内卫挖出了不少罪证黑历史的同时,还缴获了不少海上贸易所得财富,还有造船技术图纸。

皇帝显然也是想到了这件事,心中冷笑。若是无利可图,那些世家大族怎么会藏着掖着私下干呢,既然不可能完全禁海,那不如让官府管辖。

皇帝再无迟疑,御笔一挥,批准了开海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