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页

只是秦少游对于他们的暂时冷落,让他们心里有些不安,每日在杨炯那儿死磨硬泡,甚至还有人去寻王琚那怪胎,连王琚这种货色,如今都成了大家的香饽饽,总是借着一些远亲的名义,或者是王家故旧的理由,去王琚那儿打探消息。

神策府,已经成为了可以力顶关陇门阀的力量存在,虽然现在的力量还稍有不足,却也绝不容小觑,如今连这最后的后顾之忧都不见了踪影,那么还等什么?

杨炯向秦少游原原本本的提及了这些人心思,他足足说了半个时辰。

在这方面,杨炯非常清楚,那些关东士族,即便是和自己交好的裴家,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后来者,既然是后来者,杨炯还是希望能在他们面前保持一些优势,当然,与关东士族合流,对于整个神策府有莫大的好处,毕竟这些人的力量是惊人的,这对神策府的商贸和政治上的影响都有莫大的好处,神策府越强大,杨家的顾虑就越少,地位也就越稳固,所以杨炯在这方面,既没有急于拉关东士族下水,保持着一定的警惕,可是同时,在最后总结的时候对秦少游道:“殿下,如今关东诸家都愿与神策府交好,形势也已迫在眉睫,此前殿下与韦家争锋于庙堂,他们出力也是不少,若是此时,再对他们置之不理,只怕不免让人寒心。”

秦少游点头,道:“不错,也是时候了,只是依着杨公之见,该如何处置呢?”

秦少游一直唤杨炯为杨公,这和叫王琚为先生不同,更显得敬意一些,一方面是杨炯老迈,另一方面,也是尊敬杨炯这个议长的身份,议事堂按情理来说,是独立于神策府的机构,地位很超然,秦少游不愿在这件事上为人诟病。

第427章 人才济济

关于与关东士族的融合,杨炯显然是早有腹稿的。

事实上他一直都在琢磨这件事,他非常清楚,此事关系重大,运作的好,则一本万利,对神策府有莫大的好处,也能增加杨家的砝码,此时见秦少游询问到自己头上,他心里暗暗点头,不禁想:“外间人都说,这秦少游粗暴专横的很,不过这种粗暴却是对别人,一旦牵涉到身边的人,他倒是总能集思广益。”

杨炯对秦少游已经有了某种心理上的认可,一开始,秦少游为杨家的人出头,使杨炯为首的弘农士族将秦少游视作为自己人。

其实要成为弘农士族自己人可不容易,弘农士族是最讲究出身的,这出身不但得有数十世的富贵,而且还得有渊源,比如你家出过几位鼎鼎大名的大人物,在何时被封了三公卿,这几百年来,可曾出过几位玄学的大儒,诸如此类,再按照你的影响,分为三六九等,这其实就是九品中正制的残留,每一个人的家世都有高低,不能乱。

以秦少游的出身,莫说是视作是自己人,多半这样的人,只要到了弘农,就要被人讥笑,可是这家伙先是以加害者的身份出现,差点没把弘农士族给折腾半死,随即摇身一变,又成了保护者,更让弘农士族惊喜的察觉到,这家伙虽然品性不咋地,偶尔专横跋扈一些,不过对自己人倒是不错,掏心掏肺不敢说,至少和他一起,心安。

而到了如今,杨炯这些人就不再是将秦少游视作是自己人,某种程度,秦少游已成了士族的代言人,他的言行,都与弘农士族息息相关。

所以秦少游虽然称呼杨炯为公,可是在杨炯心里,却也是将秦少游视作是自己的主公。

想了想,杨炯慢悠悠的道:“关东士族遍布关东、河北诸地,他们的影响,亦是遍布关东,神策府的买卖,若是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运往各地的货物,就更加畅通无阻了。况且关东士族多俊杰,有高士,有名流,更有不少,都是经济、军政之才。殿下,每一个人,都是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