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页

“这高中生……”不止一个人在咂嘴:“要是不错的话,几天就审核过去了。”

等大家都看完了,再举杯喝酒的时候,一个一个看杨锐都更加认真了。

刘钦更是代表众人,和杨锐碰杯说:“欢迎你再来煤科院做客。”

第69章 分班

杨锐把论文整理好了以后,用挂号信的方式寄给了《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之所以优先选择这家期刊,是因为杨锐后世曾经接触过,知道它日后能够进入sci的引文库。

因此,尽管它在后世的影响因子只有05不到,杨锐还是选择了投寄。

与国际知名期刊相比,影响因子不到1的期刊可以说是可怜了。但是,它毕竟有05的sci影响因子,也就证明这份期刊是会被sci收录的,和许多国内期刊相比,这已经是一大优势了。

这么一篇小文章,杨锐也不指望能够得到多高的影响因子,另一方面,国内目前的期刊分级方式也与日后不同。

现在的国内期刊是没有核心期刊或者影响因子之类的概念的,除了口碑以外,国内期刊的影响大小,就是以期刊的主管部门来划分的,国家级的单位主办的期刊就是国家级的,比如中科院和社科院,省级单位主办的期刊就是省级的,地区单位主办的就是地区级的。

然而,同是国家级期刊,其产生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

能够进入sci引文库,就代表这篇文章有可能被国外的学者检索到,这就是国际学术资本。不能进入sci引文库的,日后若是能够进入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也算是国内学术资本。至于核心期刊都不是的,也就是评职称闹着玩罢了,与学术已经不搭界了。

杨锐可不想自己的文章日后埋没在故纸堆中。虽然很多论文都是有时效性的,可过上二十年三十年,能不能检索到的感受还是不同的。

当然,如果《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不收,杨锐也只好转头他处。作为一名高中生的第一篇论文,发表确实是有难度的。

他以前写给《中学生导报》等报刊的文章,与论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杨锐不清楚80年代的国内论文审核是怎么做的,但要是看一眼就丢垃圾桶里,其实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