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页

杨锐笑眯眯的,继续和涂宪握手。

涂宪的确入了他的眼帘。

对科研工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给出了什么答案,重要的是他会提出什么问题。

在杨锐看来,涂宪写信问的问题,是非常好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就等于说是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更难得的是,涂宪身在北京,方便杨锐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杨锐因此而积极回答涂宪的问题,至于涂宪目前的发傻,杨锐不怎么关心。

19岁的天才科学家多了去了,比如拉格朗日在19岁的时候,就与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进而为变分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年,拉格朗日成为都灵皇家炮兵学校的教授,20岁,拉格朗日在欧拉的推荐下,被任命为普鲁士科学院通讯院士,无论是同时代的欧洲学者,还是所有在200年后读理工科,被拉格朗日定理虐的死去活来的学生,面对19岁的拉格朗日,都得乖乖的献出膝盖。

杨锐掌握着超出时代的技术知识,他的年纪和身份,就已经被知识所覆盖了。

不管涂宪愿意还是不愿意,他总得自己拐弯。

……

第215章 实验室在哪

“杨锐,来练车了。”牛安从驾驶室里探出头来,大喊了一声。

牛安同样是卧推组的出身,喜欢运动多过学习,预考时,他的成绩是320分,有很大的希望上大中专,不过,相比这个,牛安显然更中意当司机。

这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社会上,大中专的价值比不上小中专,而且热门专业的分数并不低,若是想进供电局当个电工,总得有三百三四十分,外加不错的运气或家底才行。

相比之下,司机比做电工要好的多,首先是更自由,工作环境更好,其次是收入更高,第三是更受丈母娘的待见。

如果拿到了驾驶证,再有一个高中文凭,想进供电局的难度,比大中专的学生还要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