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5页

除此以外,北大的安林海教授是两次提名的准院士,他现在又是卫生部的项目申请委员会的主席,眼瞅着下届院士稳稳的纳入怀中,也是来到了这间办公室。

就国内学术界的地位来说,院士和准院士还是超过杨锐些许的,不过,两位院士都是老牌院士,对于医药研究方面的了解并不多,伍洪波研究员在遗传所工作,也不是非常擅长此点。

相较而言,倒是安林海教授的专业契合度更高一点。

当然,高也是高的有限,而且,纯论学术能力,在场几个人也都是不敢和杨锐争的。

文章就是学者的跟脚,杨锐现在s全部发了个遍,学术论著更是在欧美大学里当教材,不管是看内容还是看成果,杨锐的学术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包括另外几名中青年教授在内的诸人,都是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杨锐。

“嗯,杨锐,还是你先说。”王司长尽管不喜欢杨锐在某些方面的越俎代庖,可他又喜欢杨锐在会议中的痛快和高效。

杨锐仗着自己年轻,即使是口无遮拦一些,也很容易被原谅,此时说起自己颇有兴趣的食药监,亦是毫不犹豫的道:“我先说药品方面吧。我认为,新的机构应该达成两个目标。”

王司长对杨锐的目标论很熟悉了,自然而然的点头。

“第一,药品应当是安全的,我们要吸取律博定的教训。”

“这是应该的。”

“第二,药品应当是有效的。”

“药品当然是有效的,没效果算什么药品。”王司长笑了。

杨锐微微摇头,道:“药品的有效性是一个很随意的标准,就美国fda来说,他们证明有效性的方法是替代终点。”

“替代终点,这个词好像听过。”

杨锐顺势解释道:“替代终点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但是,也会遇到问题,比如说,一款抗癌药物是否有效,替代终点的判断标准,就是恶性肿瘤是否缩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