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4页

名单改来改去总不会有一个最优解的,给他们绝了心思,大家才能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到实验室里来。

杨锐是计划要去瑞典了,但他不可能让实验室里停工了,不仅不能停工,还要加班加点的做开发才行。

他忍着不将第二阶段的成果放出来,就是为了能够在第三阶段的竞争中获胜,而就现在看来,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进度还并不占优。

着急着获得经费的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已经将三维结构的开发进度推到了16,虽然并不是一个多么厉害的数字,但就目前阶段来说,他们是领先于其他实验室的。

包括离子通道实验室在内,目前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进度。

杨锐自然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而且,其他实验室的实际进度,杨锐还并不知道呢。

吴奇只能通过公开的资料确定各实验室的进度,最多是推断一些蛛丝马迹出来,而越是顶级的实验室,在发布结果的时候就越谨慎。

离子通道实验室目前都有这样的倾向,杨锐将第二阶段的全部成果都牢牢的遮掩了起来,而他用于核实实验的成本,在全部经费开支里,也是上涨最快的。

科研若黄河之水,停息之日乃断流之时。

杨锐也必须保证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人员充足,且满负荷工作。

有诺奖要满负荷工作,没有诺奖更要满负荷工作。

所以,即使他能要来更多的名额,他也不愿意有更多的研究员前往瑞典。

多出来的名额,杨锐决定全部用来梳理关系。

他前往国外是为了梳理关系,而在国内,他也不能轻易的放任。

这其实也是一个选择何种方式获得诺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