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6页

在制药公司里工作的技术员们,更是迫不及待的来到斯德哥尔摩。

大部分人,都是专程来听杨锐的讲座的。

之所以千里迢迢的专程而来,是因为当堂听课的效率更高——动态质量重置法是一项技术,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你看一眼就能知道的文学材料,它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术。

而来到斯德哥尔摩的技术员,与其说是来体会杨锐的“技术发布会”,不如说,他们就是为了提高效率来学习的。

有人讲课,总比自学的效率高。

随着各家制药公司的技术员的到来,渐渐的也吸引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有的人,就此跑来了斯德哥尔摩,既是听杨锐的讲座,也是与同行交流,或者,干脆就是与各家制药公司交流。

对于生物学家们来说,最容易得到经费的地方,就是财大气粗的制药公司了。

只要项目的方向相关,制药公司们给起钱来也是非常大方的。

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制药公司,他们出于避税等方面的考虑,往往关联着资本雄厚的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的资金,虽然大部分是他们不能动用的钱,但是,投给科研单位的话,却是畅通无阻的。对于欧美学者来说,争取这种第三方资金,是比争取国家资金还要重要的事。

短短的几天时间,斯德哥尔摩就像是一座生物学的旋涡,将各方人等,都给拉扯了过来。

杨锐更显的如鱼得水。

他的肚子里有的是存货,又做了这么久的大项目,在各方面的积累都不逊色于其他的学者,对于这种不是学术会议的会议,自然是手到擒来。

斯德哥尔摩一向是欧洲科学的集散地,被杨锐强力一搅,更是吸引力倍增。

斯德哥尔摩的存在相对于学界来说,就像是瑞士的银行业相对于商界一样,总有一个理由让你出差来这里,尤其是对欧洲的学术界人士来说,出差去斯德哥尔摩实在是太平常的事了,而且,越是站在学界前沿的学者,就越是关注斯德哥尔摩的动向。

他们就像是杨锐一样,随时都在寻找到瑞典刷脸的机会。